1、在第三种死亡观并不是最后的死亡观。在它之后,我们还可以提出“第四种死亡观”。第四种死亡观是在“后人本心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全人心理学死亡观。“后人本心理学”主张不仅要超越个人中心主义,而且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死亡观认为,一个人活着,有时甚至还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如果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终极关切,在“第四种死亡观”的意义上他仍然死了。
2、一个作家要能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他的作品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茨威格也不另外,他写作上的风格十分显著。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的是内心独白的写作技巧,整篇作品由“陌生女人”大段大段的倾诉而组成;独白之中,陌生女人对小说家R的痴情与痛苦鲜明地跳跃出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也是如此,茨威格运用了精湛的心理描写手法,通过一个老妇人的倾诉,把一个痴情的女子和一个无药可救的赌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茨威格为什么服毒)。
4、一个谙熟心理学、哲学和文学,能够把这三者熔为一炉的人,原本应该有着多么健康、柔韧和强大的灵魂!原本他该是多么擅长科学而艺术地调遣、分配自己的一切生命能量,做些有益于身、心、灵的事情,本该比起一般人要走得更高、更远和更久。
5、自此,茨威格在我心中有了一个固定的形象:这是一个能够把人物心理描写刻画到极致的作家。那些静止的情感、敏感的内心、狂热的激情,甚至匿藏在人们心底连自己都察觉不了的风吹草动,他都能准确地捕捉到。
6、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从小就有文学天赋,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03年获维也纳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美国,最终在异乡巴西与妻子一起服毒自杀。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但让他蜚声世界文坛的则是中短篇小说和人物传记。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昨日的世界》、《罗曼·罗兰》等。
7、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8、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9、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0、除了厚重感的传记,茨威格性情细腻富有同理心,高尔基戏称他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足以让人在字里行间忘记他是一位男性作家。
11、但陌生女人的爱,放在当下来看,显得让人无法理解。但他笔下淋漓尽致的心理描绘,却让故事显得异常打动人,就像走过了漫长的纠缠的一生。那些人类身上不可避免的缺陷,所有身而为人所背负的情感,都很真实。
12、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3、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4、通过(黎明之前),我们隐隐约约感到茨威格的死,和他的“政治不正确”有关;又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不张扬,也不懦弱,他不会死于对信仰的怀疑,但会死于理想的坍塌。
15、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茨威格为什么服毒)。
16、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7、这种含混的态度,很像当时社会对于茨威格的指摘。
18、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有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大部分的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难忘的经历中,有的便是有创造性的,有质量的。
19、由此,我想到了不同死亡的概念:其中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年、50年。
20、为文学和诗欢唱的作家,最终撞上的却是最糟糕的时代。79年前的昨日,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1、影片参考了茨威格生活年代里的建筑、艺术风格等,影片角色古斯塔夫先生的扮相也与茨威格有几分相似。这位德语文坛上传记作家,再一次闪耀在大众的视野中。
22、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23、1942年2月22日,曾经写出《象棋的故事》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巴西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4、大约80多年前也即1939年的一个秋天,作家茨威格旅居国外异乡的一家旅馆里,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在没有任何书籍、读物、书信等资料信息的情况下,他完全凭借记忆的力量,开始动笔写一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25、回忆当初三毛去世的时候,自己感到相当震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个在事业上如此成功的人,怎么会忽然离去呢?但在很长时间内,我都没有澄清自己对她的理解,她的死有一些神秘。1993年春节过后,我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篇写她与王洛宾恋情的文章,了解了三毛的一些实际生活以后,一下子,就找到了对她的感觉。
26、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27、在记述人类来到南极这一历史时刻时,茨威格并没有去写那位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挪威人阿蒙德森,却挑选了比阿蒙德森晚了近1个月才到达的英国人斯科特。
28、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29、故事要从一位无名作家说起,为了专心创作,他来到了名为“布达佩斯”的饭店,在这里,作家遇见了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穆斯塔法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讲述了这座饱经风雨的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30、黑格尔曾说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从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你会读到欧美世界那几百年间的大事件,阅读历史就犹如阅读他人的人生,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剧作家,就像跟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这就是他传记作品的最大魅力。
31、我们沉浸在导演韦斯·安德森制造的梦幻系色彩世界里,如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明信片,布局考究各种对称,不免对欧洲「昨日世界」萌生向往。
32、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33、影片这部分直面了茨威格身上最大的争议。虽然没有引用茨威格自己写下的句子来做出什么解释,但这些场景展现出的现象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在所有知识分子、文学家、艺术家的观点都趋于一致时,在所有人都在追求政治正确、喊着口号时,这种沉默与独立,究竟是懦弱还是勇敢?
34、“社会学死亡”是指在一个人生物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创造任何社会财富,例如植物人和某些严重疾病的人。
35、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36、他的一生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富商家庭,富裕至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8年应邀前往苏联,结识高尔基。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移民英国后又被纳粹逐出故居,开始了流亡生活,次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被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37年,二战爆发,茨威格则失去国籍,加入英国国籍不久又离开英国远赴美国。期间经历了两次婚变,在1939年与第三任妻子阿尔特曼结婚。但在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在里约近郊的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37、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38、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39、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40、茨威格称这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十二幅历史袖珍画”,书中通过《一夜天才》、《壮丽的瞬间》、《南极争夺战》等12篇人物传记,展示了巴尔沃亚、穆罕默德二世、亨德尔、鲁日、拿破仑、歌德、苏特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菲尔德、托尔斯泰、斯科特、列宁共12位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非凡表现,还原了历史上12个闪耀人性光辉的历史瞬间。
41、茨威格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纺织公司的老板,母亲则出身于上流贵族家庭,他从小家境优渥,书房里摆放着贝多芬用过的书桌,收藏着歌德的手稿。受着良好的教育茨威格,对文学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4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性学三论》等作品。
43、这话不错,但若茨威格仅限于此,那迈克尔·霍夫曼对他“贫瘠的、无足轻重、不关痛痒”的批评怕是要成真了。他和妻子的双双服毒自尽,也合了人们对他“懦弱”“投降”的猜测。
4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45、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不像他的小说,有一段温暖的情感发酵过程,他让我们酣畅淋漓地阅读,又逼真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在《滑铁卢的一分钟》里,仅仅一秒的犹豫,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失败的命运,令人扼腕。
46、临终前,茨威格完成了自传《昨日的世界》。这本书如他在序言里承诺般真诚,他终于批判了德国纳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俄国布尔什维主义,但仍然不是按公众期待的方式。他的这句话,可以给影片当作注脚——
47、拿破仑只给格鲁希交代了一项任务: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交代完后,拿破仑就带着主队继续前行,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当双方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都在热切盼望着增援部队的到来。
48、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49、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最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50、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51、但是,假如他果真把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炉火纯青地运用纯熟,不只是用在笔下的作品,而且更注重运用在生命这部大作品中;如果他能够像经历过集中营噩梦般时光、和亲人爱人生离死别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医学家弗兰克尔.维克多一样(著有《活出生命的意义》、《追求意义的意志》),在1942年再耐心等待、忍耐一点,那么3年后即1945年,就迎来人类战胜法西斯的全面胜利年了。只要坚持到那时,他就可以继续创作出多少优秀的作品啊,起码还可以把希特勒列入人物传记的写作计划吧。从其笔下的大政客富歇传我们早已知道,茨威格不管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对那些生命气场能量强大的人物表现出特殊的关注、研究和解读的兴趣。
52、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53、歌德的这一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歌德在这一事件中,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与人格力量。他以具有超越性的应战机制克服了生活的危机,表现了创造性。他在74岁的高龄,还能够“开始新的起点”。歌德在经历这一事件之后,就全力投入了《浮士德》的后期创作,最后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可以说是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的体现……
54、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55、在一战结束不久,纳粹德国开始驱赶犹太人,并重新军事化,有发动战争的迹象时,所有欧洲知识分子、有志之士都义愤填膺,一个因为纳粹而流亡的、德语世界最有声望的犹太作家,你认为他该做些什么?
56、“严酷的事实粉碎了他们最后的怀疑:阿蒙德森在这里扎过营。几千年来没有生灵存在的南极,几千年来,也许自太古以来还不曾被尘世的目光窥见过的南极,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即在十五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他们是第二批到达的人——几百万个月的光阴流逝过去了,他们仅仅来晚了一个月,他们成了第二批,对人类来说,第一个意味着一切,第二个则什么都不是。”—《南极争夺战》
57、实际上,茨威格这种专注于人物内心的笔法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1911年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结识,两人一见如故,此后终身保持着一生的友谊。他们两个都是奥地利的天才,一个是文学上的佼佼者,一个是心理学上的大师。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学说之其理论以潜意识为根本,以性本能为依托,极力从潜意识深处挖掘出人类内心的秘密。特别是自由联想方法的运用,可以作为治疗神经症患者的重要手段。那么,如果这两个天才的才能结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当文学遇上心理学?或者是心理学遇上文学?
58、我们共同的理想主义,在进步中必然产生的乐观主义,使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共同的危险。
59、传记电影(黎明之前),聚焦于茨威格生命的最后六年,试图还原他走向人生尽头的历程。
60、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61、其实,最早选择安乐死,而且是在极高水平上选择“安乐死”的人之一是佛陀。他选择在80岁时离开人世。他涅槃前刚刚患过严重的血痢,他走前告诉弟子,他的身体就像一辆破车一样,修修补补也勉强能够用,但他不愿意如此。(参阅《南传大般涅盘经》,该经比较详细记载了佛陀的最后一年的经历。只不过,佛陀的“安乐死”,与一般人还有无可非议的巨大的区别,它是真正的来去自由,不需要借助任何药物,或者其他帮助……同样的功夫,在当代的高僧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令人敬仰的净慧老和尚,想要走时,安然离去……(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专门撰文论述,此处乃蜻蜓点水,各位姑妄阅之。)
62、或许是眼前的和平让他想到了故土的战乱,也许是他已经感觉到这片净土也将卷入战争。虽然在他六十年的生命里,见证了“理性最可怕的失败和凶残最狂野的胜利”,他仍然是个“激进的”和平主义者,相信有一天“签证将会成为历史”。
63、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64、其实茨威格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但不是记者乃至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在后来的作家协会的会议上,听着那些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的演讲,茨威格如坐针毡。
65、这两件事,困扰了茨威格的整个晚年。他喜欢南美,喜欢南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喜欢在那里一切种族、民族可以和乐融融的社会环境,喜欢那里属于未来的希望。但他从未有一天,可以从对欧洲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66、失败是差一点成功!这一篇恐怕是全书中最不“群星闪耀”的一篇,因为在这一篇中,没有什么人性发光,主角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格鲁希的怯懦毁掉了最勇敢最有远见的人拿破仑在叱咤风云的二十年间建立的一切。茨威格把历史的这一秒充分戏剧化了。
67、《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一夜天才鲁热,虽然一生穷困潦倒,没有能被人记住,但是人们记住了他为莱茵军队创作战歌《马赛曲》。这首歌曲激励着军人去战斗,去拼搏,歌曲传遍大街小巷,家喻户晓。即便只做了一夜之间的天才,鲁热的生命其实就已经不朽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对于鲁热而言,他生命的存在是通过歌曲《马赛曲》的存在而得以延续的,这已经足够了。
68、“在人类历史中,最令人惊奇的时刻是命运之线瞬间落入一位卑微之人手中。”
69、茨威格拒绝表态。无论记者再怎么追问,茨威格的回答也只是从“我已经四年没有去过德国了”,到阐述“任何激进的做法都使我们和对手没有区别”,不会去“举着旗帜反对任何国家,没有一个例外”。
70、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71、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72、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三毛,是流浪的象征,但是她对读者解释:“我并不是刻意去流浪,我是真诚的自然主义者,凡事顺其自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好。正如水中月,雾中花,朦胧最美,完整地拖到最后一刻,太清楚太烦琐了实际上最不完整!她干脆用死亡给自己划上一个句号,但是,这同时又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省略号……
73、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74、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75、我关于不同死亡的理论,早在1995年就已经萌芽,当时是受了三毛之死的启发。为此,我还写了一首诗:
76、在《罗曼罗兰传》中,茨威格称罗曼·罗兰为世界的良心,他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罗曼罗兰传》中集中表现了罗曼一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77、《国际象棋的故事》中的业余棋手,他之所以练就高超的棋技,实际上是因为他被法西斯纳粹d关进监狱后,因无法容忍那些家伙对他的折磨,只好借用脑中下棋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小说实际上表达的是茨威格本人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和对人类精神的关怀。
78、余华说,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仿佛遇到了“速效强心丸”,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激动。
79、《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80、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81、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82、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83、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84、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著名小说家,而且不仅仅是小说家,他的一部又一部传记,一般人一生中能弄出一部,而且还能弄出那样的水平,也就不错了。斯蒂芬·茨威格不仅是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这本《三作家》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85、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86、有的人也许会认为,茨威格的意志力量不够强大,他应该熬过“漫漫长夜”,“看到旭日东升”。我认为,情况的确如此,三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但是,这是我们在今天“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有多少人能在1942年就看清楚战争的结局呢?
87、齐豫说:“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形容词来形容三毛,我会用‘勇敢’二字。对生活她有一份近似宗教性的热忱,而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够把这股热忱化为实际的行动。”
88、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89、人道主义是茨威格作品的整体气质。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叙事技巧上,茨威格的小说喜欢用嵌套式的故事结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端写了小说家R接到一封来历不明的信,随后就进入到这封信的故事之中,这信之中的故事本身又嵌有许多故事。在信的故事结束之外,才又回到小说家R这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也是如此。小说中的“我”只是一个故事的倾听者,主要的故事是由C太太提供的,由“我”的故事引出C太太的故事,最后又回到“我”这里来。这种故事嵌故事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天方夜谭》中,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就是采用这种故事套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国王,让他不断地沉浸在故事之后,最后山鲁佐德才免遭杀身之祸,得以保命。
90、茨威格认为,一个真正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伴随着无谓流逝的漫长岁月。不过,这个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所以,探寻这电光火石般的一刻是有趣且有意义的。
91、巴尔扎克就是一个文学帝王,在社会生活的领域纵横驰骋,以其充满激情、野心勃勃和偏执狂般的意志与热情写下了一部部文学巨著,用大量惊人的创作建筑起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学江湖里的“拿破仑帝国”;
92、但是说实话,茨威格对于小说的情节设计和结构的布局能力并非特别出彩,他其实写得真正出色的还是人物传记。因为他似乎尤其擅长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用自己全方位的身心去触摸和感悟人物的心灵热忱与生命激情,去把握和还原一个个心灵化、精神化同时也对象化、本质化了的人物。他把自己的心灵热情那样专注而勇敢地注入、融合到了笔端人物的心灵能量里,让人感觉他每写一部人物传记,都是他本人和所写人物之间进行的一次心灵的交融、精神的对话乃至生命的交集。
93、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94、一旦一个人只依靠自己孤独地生活,那么这种习惯于懒散的公共生活将失去任何支撑,如果微不足道然而必不可少的感觉没有了熟悉的养料,所有感官将会起来造反,而独处将会骤然变成神经质的自我敌视,会没完没了地感觉时间压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了自己习惯的使命,流淌的时间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95、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