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2、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3、距今约4500年,与炎帝同时代的有熊国国君少典(公孙氏)部落历经500多年后,到了17世生儿子黄帝(公孙轩辕氏),我国的原始社会进入黄帝时代。黄帝居轩辕之丘的姬水(陕西黄陵县沮河),便姓姬。这个时期的炎帝部落衰弱了,散居在黄河沿岸,炎帝居姜水(陕西宝鸡境内),便姓姜。先是炎黄两部落相互冲突,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形成炎黄部落联盟,又经过了各个部族的冲突融合,便构成了我国早期炎黄民族的主体部分。
4、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5、8世:帝芒娶姜氏,生子:帝泄。在位十八年。
6、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7、自明朝洪武29年二世夏允忠从永城县酂城迁居宿州柳沟集,尔来625年,安徽宿州夏氏的分居地如下:
8、 夏启。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9、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
10、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11、其二出于姒姓,相传是夏后氏大禹的后代。古帝唐尧任华夏部落首领时,洪水肆虐,田园荒芜,唐尧命高阳氏颛顼的孙子崇伯鲧治理水患,由于治水乏术,鲧被治罪,放逐羽山。虞舜继位后,改用大禹治水。禹一改鲧堵截的治理方法,而深挖河床,疏通河道,果然大获成效。他外出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毫不懈怠。洪水过后,又率领百姓发展生产,带兵平定三苗之乱,立下了丰功伟绩,被舜帝封在夏(又称阳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故称夏禹,其部落称夏后氏。后来舜将帝位让予夏禹,禹死后又传给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说夏禹因母亲食薏苡而生,所以夏禹为姒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建立杞国,史称杞侯,而没有受封的夏禹后代,则多数以“夏”为氏。
12、又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夏氏也。
13、据科学测算,距今约138亿年左右出现了宇宙,约46亿年左右形成地球,约43亿年前出现了生物,约300万年前的盘古氏时代有了人类。
14、尚忠堂(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荣二公后裔尚忠堂;
15、夏宝龙:男,汉族,1952年12月生,天津市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d,196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6、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17、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
18、明德堂:(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炳公后裔明德堂;
19、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20、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21、 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事迹,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苏北盐城的“遗爱堂”另有其来源。
22、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23、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24、弘光元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後,拒不降清。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25、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26、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27、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1)
28、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29、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30、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31、距今约6500年,我国的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女娲氏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达到繁荣时期。由于原始部落的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氏造人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反映。这时期的中华文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浙江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
32、北宋属国西夏d项族有夏姓,然而d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33、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34、 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35、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36、当代夏姓的分布和图谱: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37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370多万,增长了近9倍,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5%的夏姓人口。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局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仍为夏姓的中心地。夏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苏皖大部、浙沪、湖北东部、渝湘赣大部、福建北部、贵州、云南东部和北部、广西西北、四川东南和南部、辽宁东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新疆西北,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4%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居住了大约64%的夏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湘赣闽南部、台湾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北段、甘肃南端和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南部、青海东南、河南东南、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北和西北,这一区域的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率在0.2%0.4%之间,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居住了大约29%的夏姓人群。
37、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38、由此,华、夏两姓皆为大禹的后裔,其后裔便称华夏族,也称华夏儿女。整个华夏族自伏羲氏而生,至炎黄时大体诞生了中国早期民族的雏形,于是我们也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共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便成为中华古文明的共同体。
39、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明德堂”、“尚忠堂”、“务本堂”、“源远堂”、“思孝堂”、“聚奎堂”、“鹤来堂”、(以下由堂号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补充)“孝恩堂”、“德远堂”、“孝思堂”、“永存堂”、“三余堂”、“六凰堂”、“登茅堂”、“集庆堂”、“彝叙堂”、“龙耳堂”、“崇本堂”、“敦本堂”、“淳叙堂”、“敦睦堂”、“敬承堂”、“光裕堂”、“衍庆堂”、“报本堂”、“汇泉堂”、“植本堂”、“笃厚堂”、“墨庄堂”、“清廉堂”等。
40、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41、 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42、《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70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53位。
43、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d氏,夏侯氏等。
44、10世:帝不降娶巴氏,生子:帝孔甲、孔锟,丁甲、佩甲。在位五十九年。
45、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46、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47、出自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48、据有关人士统计,移民涉及山西51个县,移民目的地涉及今天18个省市的500多个县市,共有881个姓氏,包含了今天北方常见的100多个姓氏,其中包括夏姓迁民。
49、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50、 外籍在沪的夏氏文化名人有夏尊、夏禹龙、夏征农(江西人)、夏东元和夏写时等,夏禹龙是上海社科院邓小平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夏征农为《辞海》主编。
51、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的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52、宿州夏氏家谱2011年版确立堂号为惜阴堂,永城、亳州、宿州、商丘、邳州、夏邑、颍上等地夏氏总谱2021年版,确立总堂号为仁德堂。
53、浙江上虞县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荣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54、今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今年祭禹用最高礼祭表达人们对大禹的景仰。
55、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56、 近人夏瑞芳,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始人,其对教育独具慧眼,注力于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还主办师范讲习所和尚公小学,作为科研和实验的基地。夏月润、夏月珊(月润、月珊系安徽人),京剧名演员,曾在九亩地新舞台进行京剧革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作战勇敢,颇有功绩。夏允麟,曾创松江清华女校,即今松江师范的前身。夏仲方,沪上名医,对脉象研究甚有见地,建国后为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夏桂甫,为冶印高手。夏光字、夏坚白都是土木工程专家,前者是出席万国工程师大会和国际水利会议的代表,后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夏嘉,江西大学教授。
57、夏氏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後裔姒姓夏氏为主。
58、历史上,夏氏望族出自会稽郡。秦初(公元前221年)设置,其她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
59、夏氏族人历经改朝换代,战乱迁徙,逐渐成为南方姓氏。夏姓家族多出文学艺术及学术人才,名人典故千古流芳。如春秋陈国大夫夏区夫,战国勇士夏育,西汉方士夏贺良,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宋代参知政事夏竦、杰出画家夏圭,明代户部尚书夏原吉、宰相夏言、画家夏昶、小说家夏敬渠,明清之际救国复明的民族英雄夏完淳,清代名医夏同善、著名史学家夏燮,现代革命烈士夏明翰、史学家夏曾佑,当代考古学家夏鼐等。
60、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1)
61、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d氏,夏侯氏等。
62、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63、这些由夏氏先人世代口传的民谣,佐证了永城、亳州、宿州、商丘、萧县、颍上、邳州、夏邑等地夏氏来祖的移民历史。永城亳州夏氏从明朝洪武二年至2021年已652年,分布豫皖苏三省,共10多个县市,200多个村庄,计人口5万余。
64、黄帝实行“禅让制”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相继推选出颛顼、帝喾、尧、舜、禹。虽说是禅让,其实每一次的帝位变化都伴随着凶残激烈的争斗。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颛顼的堂侄,尧是帝喾的次子,舜是尧的族内玄孙,禹是颛顼的孙子,实际上,在“五帝”时期就是“家天下”了。这时期,父系氏族的末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利益。
65、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66、这是家族品牌,是为我们全国夏氏家人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是文化酒、健康酒,请大力支持,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