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相隔千里的行程也必须从脚下一步步开始。人要从最基本的源头开始,注重积累,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2、老子名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7、 译:柔弱弯曲则可以保全,屈枉则可以直伸,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装满,敝去旧的才能有新的,拥有的少取的才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8、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
10、(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11、(国学经典励志名句,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3、(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4、译文:道永远什么都不做,但却无所不在。如果王侯能把握它,万物都会自然发展。
15、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足以影响人一生!
16、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7、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18、(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19、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20、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孝经》
21、选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大意)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22、(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24、长大以后,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关心你是否快乐,很多人只看你有没有出息。
25、(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26、感悟: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老子经典语录及译文(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2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9、(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
30、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2、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3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34、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3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6、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37、译文:能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能表述出来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
38、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41、(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4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道德经》
43、君在古代意思很丰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4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46、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47、老子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49、老子名言: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2、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5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4、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5、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56、(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则为大。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则阳》。大意是,山丘积累起来能成为高山,江河汇集起来能成为大海。)
5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58、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59、(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61、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6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63、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6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6、“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6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译文)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隐人窘境,不如顺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68、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
69、语文能力增强——熟读或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7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1、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sì),光而不耀。
72、(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73、所以,老子姑且用“道”来代表万物的起源。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道”的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于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74、(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7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77、(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