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2、( )的水罐( )景象 ( )的回报
3、我的妹妹不但调皮,而且爱管闲事。有一次,邻居弟兄俩为魔方吵了起来。妹妹像法官似的去调解,结果被那个弟弟倒打一耙,弄得有口难辩,不得不赔了一个新魔方。为此,妈妈狠狠地教训了她一顿,骂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她一边哭一边说:“狗就是能拿住老鼠嘛……我在《儿童画报》上看到的。外国有个地方……”
4、“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我们指着那些树和草皮问。
5、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以蔽之,即生动传神地表现。这也是布隆代尔在《是如何讲故事》一书序言中所强调的,“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品质”“这种品质正是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最大区别”。
6、出处: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7、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8、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
9、第三段: (栩栩如生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10、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1、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从而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2、③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瞅”是个口语词,表示斜着眼睛偷偷地看,略含贬义。这里把小媳妇家里有一床新被子,想拿出来又舍不得的心里表现了出来。跟后面自己动手把新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形成了对照,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如果用“看”就没有效果了。)
13、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4、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读音 、 ,它们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分别是 、 。
15、报道一个特种兵,不见教练员,不见强劲对手,那么这是非常单一的特种兵,这是一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特种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特种兵,讲述一个战斗集体,一种战斗精神。
16、(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17、因为“我”听到了小姐姐挨打,我的心里无比愧疚,明明是自己打碎了碗,却让小姐姐挨打了。
18、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19、读第二自然段,可以知道“我”去过 。
20、第二段:(3—4)写“我”猜菜时打了碗,一位小姐姐把她的碗给了“我”,自己却挨了打。“我”很感激。
21、(3)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22、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23、⑤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盯”指注视,集中视力看着,不放松。这里表现了担架员期待我能治好小通讯员的急切心理,侧面表现小通讯员牺牲的壮烈。)
24、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25、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罐有条裂缝,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这样日复一日过去了两年。
26、在阅读中要求孩子想想人物做了些什么?他们说了什么?这些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他们是如何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