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种精神上的感觉影射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荒诞不经的艺术流派“荒诞派”。这种思潮进入文学领域后,不难看出其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2、《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作者卡夫卡简介)。
3、他受尽了人世间的冷暖,过着清贫的生活,终生未婚。
4、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5、比如,父亲热衷于同权力地位较高的人交往;喜欢大声说些粗鲁的话;吃喜欢的菜时狼吞虎咽;别人在饭桌上必须绝对安静且专心吃饭,他却可以修指甲、削铅笔、用牙签挖耳朵等等。父亲还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别人,既包括毫不认识的人,也包括自己的儿女。他还曾经把和妹妹奥特拉窃窃私语的卡夫卡,视为「无耻的同谋者」和「奇怪的阴谋家」。
6、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7、内容简介:书中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深刻,文字优美而富有哲理。
8、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9、这部作品是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年,他用了连续三个星期的时间,以“洋娃娃邮差”的身份,连续写了很多封信,用尽全力安慰了公园里偶遇的那个小女孩,那个丢失了洋娃娃的伤心女孩艾希。(作者卡夫卡简介)。
10、推荐理由:《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爱默生曾评价道:“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11、我决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读一读卡夫卡们!我也会再重看看我之前喜欢的文学家的作品。我在想:天才、疯子、人才,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只有些微差别。
12、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13、最初那几年中,只有一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天夜里我呜呜咽咽,吵着要喝水,当然并非真的口渴,多半是为了怄气。您声色俱厉,几番呵斥未能奏效之后,您就将我从被窝里拽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了房门让我一个人穿着背心在那儿站了很久。我不想说这样做不对,当时要保持安静也许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可是我的心灵却因此带上创伤。我的父亲,那最高的权威,他几乎毫无道理地走来,半夜三更将我从床上揪起来,挟到阳台上,他视我如草芥。在那以后好几年,我一想到这,内心就受着痛苦的折磨。
14、这部小说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众多孩子们。
15、卡夫卡一生的作品都充满了孤独与冷静的色彩,唯有一部充满爱意的作品,是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一部书信体作品。
16、《呐喊》是一本短篇小说的结集,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1825~1919)。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17、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8、▲《致父亲》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本书还收录有其他作家撰写的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
19、大学毕业后,卡夫卡来到一家意大利大型保险公司工作,在那里呆了快一年。可是,他活得很丧。他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感到不满。这让他错过了写作的黄金时间。辞职后,他在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保险协会找到了一份下午2点就可以下班的工作。
20、对于父亲这种「强迫感恩」的行为,卡夫卡不愿接受,更无法理解。但是面对「绝对权威」的父亲,卡夫卡除了忍受之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2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vCWEfZsC8Hvp5V1QmbJVA提取码:WMYB 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22、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在公园的一角,一个几乎没有阳光的照射甚至无人问津的长椅上,却因为特别的经历而变得与众不同。
23、《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4、这个寓言,让人不禁想起一九五三年轰动法国的《等待戈多》。
25、《城堡》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26、但是,一回到家中,他就变成了一只不受父亲待见的甲虫。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完美地继承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白手起家,从经营一间高档时装礼品店到拥有自己的品牌。卡夫卡算是一个非典型富二代。像很多富二代一样,小时候的他缺少父母的陪伴,长大后的他因为职业被父亲讨厌。与典型的富二代不一样的是,他想买什么,父亲就不给他买什么。在卡夫卡家里,父亲掌握绝对权威,父亲说什么全家人就必须照着做。
27、想弄明白自己想知道的,这是人之天性。于是我便有选择地反复去读它(包括箴言和书信)。我最终读出了一个词——孤独!
28、文字很繁琐,初读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似乎有把这些冗长多余的描述全给删了、把起承转合清清楚楚拎出来读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读过前几十页,反而会被卡夫卡这特有的“胸口压大石式”写作方式给吸引进去——毕竟你没法在别的书里能够找到一种单单看到作者把文字分了一下段便能长舒一口气的解放感;抑或是看到主人公因为某些事由解决终于得以推进主线故事而欢呼的畅快感。
29、? 《延禧攻略》之音乐版大家来找茬:《给孩子的音乐》
30、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31、之所以把城堡称为官僚机构的投影,是因为卡夫卡从始至终未让读者得见城堡真容。在小说中,城堡始终矗立远方,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读者对它的认知只能通过一些人的描述。
32、 K被召去与城堡官员谈话一段描写得尤为精彩。一边是人们在表扬这些官员如何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一边读者看到几乎每个官员的办公场所都是在床上,宽大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床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被召来谈话的人只能站在走廊上等待着官员们醒来接见自己,万一回城堡的时间到了而官员们还没睡够,他们就只能白等了。那些铁面无私、秉公办事、严守职责的老爷们对当事人求之不得的最大关怀就在他们的睡梦中度过了。
33、为了信件的细节逼真,卡夫卡小心的用世界各地的邮票代表着洋娃娃的旅程,直到他用自己完美的文学想象和细腻情感,勾勒了洋娃娃结婚后从此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没有那么多时间再写信给艾希做了铺垫。
34、1914年7月31日,离一次世界大战开战还有两天,这一天,卡夫卡说,“要不顾一切地写东西,这是我维持自己生存的斗争。”一战全面开战当天,卡夫卡写下的日记是,“8月2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学校。”
35、静安区图书馆“书房里的阅读”推出经典常读栏目,每月选取1本你很熟悉,但可能一直没有认真细读过的经典作家作品。你需要做的,就是加入进来,定下阅读目标,与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以打卡的方式,鼓励自己完成阅读任务。主办方也会为坚持阅读的书友送上鼓励哦!
36、和朋友在一起,他特别喜欢讲笑话,而且总爱在大家刚讨论完严肃话题时搞突然袭击。他的好基友布洛德说,卡夫卡是他见过的最有趣的人之一。他那一群朋友总是凑在一起办小型朗诵会,每次在朗诵会上搞事的人总是他。卡夫卡喜欢朗诵,也是个感情充沛的好朗诵者。在他心里,朗诵比音乐更美。
37、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38、 在城堡与村子之间还有一个使者就是女人。通过女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城堡以及城堡中的官员。村中的女人时刻准备着成为城堡官员的情人。官员可以随时看上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不能不爱他,这对做了情人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荣耀,是身份的提高。就像克拉姆,他可以随时把自己看上的女人召来,也可以随时把她们赶走,跟谁都长不了,他叫她们走,就像叫她们来一样快。女人成了城堡官员泄欲的工具,并且这些女人除了顺从毫无办法,稍有抵抗其下场就会像阿玛丽亚那样受到惩罚,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支配了村中人的生活,男人也支配了女人的一切,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是第二性的,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还要对男人的眷顾感恩戴德。
39、我,会从卡夫卡开始,试着走进文学世界的另一面,试着多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执着地(不是偏执地)做一个客观的文学爱好者。
40、父亲的能力范围并未涵盖写作领域,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对不仅不令卡夫卡沮丧,反倒使他颇有成就感。于是,卡夫卡将文学创作视为「反击」父亲的第一个阵地。
41、? 现役最强火箭升空《硅谷钢铁侠》:跑车先去,我稍后再来!
42、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就连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都是他的粉丝,还曾写过《海边的卡夫卡》这样一部出名的小说。
43、卡夫卡曾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多次讨论中国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卡夫卡根据自己的处境,理解成孤寂的夜读被女人打断,文人在读书与女人之间的两难选择。一首原本描写男女闺阁情趣的轻松俏皮、温馨戏谑的诗,被卡夫卡赋予了西方艺术家、特别是他自己,在正常的婚姻生活和孤独的艺术家之间矛盾冲突、难以抉择的沉重意义。
44、推荐理由:《人与永恒》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随笔集,也是出版后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45、根据卡夫卡自己的叙述,就在写这封信的前不久,他再一次向父母言明自己想要结婚的愿望。可父亲却武断地认定他是出于纯粹的生理需求,与其如此,还不如去找妓女。
46、本期“新书来了”为各位读者分享这部经典作品,推荐以下版本~
47、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48、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文小说家,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相当数量的短篇本质上是智慧寓言,无需探求寓意,仅仅是智慧的一种形式。长篇小说用迄今为止最客观深刻的叙述事实的手段,挑战人们对传统坚守的决心,在此过程中几乎一切事实都被叙述重新创造,读者对此除了接受不应该有别的任何目的。因其小说技巧超越其它一切同时代小说家,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49、天才与人才之间按科学的角度分析,前者是天先具有某种天赋(据说是右脑的某一板块得以开发,智力上胜过别人,但往往会干挠个人的神志),后者则是后天不断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努力,再努力!
50、除了穆勒,卡夫卡还迷恋过咀嚼大法。当时,一个冒牌营养学家弗莱彻提出一种万能养生法——每吃一口东西就咀嚼数百次,直到把食物“蹂躏”成液体才可以咽下,这样能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卡夫卡是弗莱彻大师的粉丝。
51、卡夫卡认为结婚会使他失去写作的自由,他曾写道:“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52、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是给平庸之辈的酬劳
53、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