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2、“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3、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4、 他始终与统治者分庭抗礼,决不媚颜屈卑,决不同流合污,真正做到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性》)。他宁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而不愿“舐痔得车”(《列御寇》);他宁可“曳尾涂中”,而不愿“藏之于庙堂之上”(《秋水》);他视相位如同腐鼠,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澧泉不饮”的yuān@②雏(同上)。《山木》篇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焉?”在他的笔下有一个傲对王侯,蔑视利禄的隐士群,他们之中有认为尧“贼天下”而逃尧的许由(《徐无鬼》),有“守陋闾,苴布之衣而饭牛”的颜阖,有“环堵之室,茨以生草,篷户不完,桑以为枢”的原宪,有“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的曾子(《让王》);还有广成子(《在宥》),伯成子高,江阴丈人(《天地》)……。
5、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
6、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7、 归而言之,庄子旨在要求人们消除求名求利的念头,消除“智慧”的伪诈,消除肉体的贪欲,消除精神的焦虑,从而沉浸在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空旷通明、虚一而静的心灵境界。有必要指出:进入并保持此一境界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因为人毕竟生活在充满复杂矛盾的人间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种幻想的精神境界之中,往而不返。
8、 物极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不仅是一种辩证的思想,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并且两个方面是对立和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会相互转换,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势”。所以要顺势而为非常重要。(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9、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
10、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读懂了庄子的四重人生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找到自我。
11、庄子又对惠子说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12、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13、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14、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15、好了,这一篇名篇“齐物论”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这一篇是《庄子》中最具哲学思辨的一篇,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和思辨的内容,就不一一展开了,推荐大家阅读更加详细的译解和史料,一定会有所收获。
16、 在《老子》的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弱者道之用”,也都讲了这个道理,好坏、强弱、对错都是相对的概念,好中蕴含着坏,坏中也蕴含着好,强弱也只是主观的概念。
17、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18、13143638686(心经禅修传承师周老师)
19、第二阶段:金刚心智+硅谷禁书+心经金刚禅;
20、《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岁中得举人,对功名利禄的疯狂追求,让他喜极而疯,既荒诞又可悲。
21、就像教育孩子,也许有的孩子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22、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
23、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24、 这一人格境界的内涵可用“顺人而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人间世》)来概括。顺人即在表面顺从专制君主。在专制时代,对普通士人而言,这其实是不得不然的。《韩非子?说难》指出士人伴君有七种身危八种猜疑,且“人主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庄子?人间世》说国君们或“轻用其国”、“轻用民死”,或“其德天杀”,士人“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真乃“伴君如伴虎”。的确,在专制时代,无论是意在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抑或为了一己之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的利禄之徒,只要一进入仕途,就如同“游于羿之毂中”,无时无刻不处于被降黜、贬谪、流放、杀头,乃至籍家灭族的危险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迫使他们不得不顺从专制君主,至少在表面不得不顺从。那么,在这种情势下该如何处世呢?庄子提出的方案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有一段为人所诟病的“名言”,其言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这常常被认定是庄子为混世主义者的“铁证”。如果庄子的思想仅止于此,纵然它不代表庄子本人的人格,亦可认定他犯了不可宽赦之罪。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论者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句关键之语:“达之,入于无疵。”前三句所言只是“顺人”,此句所语乃是“不失己”,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不失己亦即“内不化”“内直”。顺人即“外化”“外曲”。《人间世》曰:
25、当你感叹自己碌碌无为时,或许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战场。
26、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层境界是不乱于人。
27、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28、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29、 这种“物极必反”,了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中都有体现,也是古人对于后人的警示,比如“乐极生悲、居安思危、触底反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仅让我们可以在荣华富贵的时候,也懂得未雨绸缪,同时,也让我们在极度困难挫折的环境中,也懂得坚持不放弃。
30、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最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31、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与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显然,外曲、外化、顺人不能涵摄庄子士大夫人格的全幅内容,相较之下,内直、内不化、不失己更为关键。庄子的本意是希望士大夫在顺应专制君主的外表下,一面引导国君,使之不干或少干伤天害理之事(“达之,入于无疵”);一面保持超旷自由心态,与天地精神相交通。正由于有了不失己才使士大夫人格与真人人格隐士人格血脉相系、骨肉相连。无庸讳言,这种顺人而不失己的人格模式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在实践上颇难操作,常使士人处于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尴尬境地。客观上给后世否定庄子哲学的人提供了口实。
32、 首先是,万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有是否、区直、善恶、美丑。其次,万物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美丑、高下都是相对的,不能从主观的观点去说,一面是对的一面是错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福倚祸所依,祸倚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最后,万物的这种相对性是会相互转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反者道之动”就是这个道理,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成功和失败,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而且会相互转化,强弱也是,所以老子是“弱者道之用”。
33、第三:齐生死。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死的时候就意味着生。生死只是一种转化,从人类的角度可能不好理解,比如春去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把春看成是一种新生,那么就意味着冬天的死去。但一年四季是循环往复的。道家思想看淡生死,是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待的,比如枯木化为泥土,它意味着树木的死去,但也意味着幼苗的新生,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生死并没有特别的界定。
34、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35、 道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与道同在者只是那些“圣人”、“神人”、“真人”、“至人”。〔3〕在庄子心目中,“神人”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圣人处物而伤物”(《知北游》)。庄子还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勾绘出“神人”、“真人”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36、 与此同时,庄子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嫉恶如仇,对社会进行严肃的批判。《人间世》曰:“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宥》曰:“今世殊死者相枕也,衔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是故,陈鼓应先生称庄子为“整个世界思想史上最深刻的抗议分子。”〔5〕
37、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8、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39、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这里说到“反者”相对于“正者”,也有“往返”的意思;而“弱者”是相对于“强者”,有了反者才有正者,这叫做阴阳。反者道之动,“道”这里用一句非常究竟的话来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弱者,强者也是阴阳。有了阴阳道才能动,才有作用。
40、从物质到精神,人生的每个维度都可以删繁就简。
41、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42、意思是说,旧事物的分解,意味着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意味着旧事物的毁灭。其实,从事物的本质来看,所有的事物并没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懂得事物的这种相通为一的道理,因此他们不用分成或成毁的观点来看问题,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应用于日常的事务之中。所谓日常的事务,就是天天去应用这个观点;天天去应用这个观点,就可以做到通达事理;能做到通达事理,就会有所得,这样也就接近于道了。所谓道,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3、 作为现实中的士人怎样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呢?庄子设计了这样几种途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同上)“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44、 面对相左的学术见解和相异的政治主张,庄子从未表现出含糊其词,闪烁躲避,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显学??儒墨之学,庄子的批判尤为激烈。他把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视为加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绳索,《马蹄》曰:“及至圣人,蹩xiè@③为仁,是跛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qū@④箧》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儒家的鼻祖孔子在《庄子》中被写成这样的角色:时而因冥顽不化而遭到道家人物的训斥、讽刺,时而作为道家理论的传声筒,直接宣扬道家思想,时而又被写成几经训导,终于开窍,幡然悔悟的道家人物,对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等“圣君”庄子亦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仁义残害人性,在儒家看来这是大不敬的行为,是对“圣人”的亵渎。庄子认为,儒墨“随其成心而师之”,他们的见解并不契合大道。显然,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汤武而薄周孔,大胆“剽剥儒墨”的思想家。
45、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46、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47、道是老子和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与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老庄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对道的追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
48、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49、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50、 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注意:在庄子人格境界中唯有此境中没有是非真伪美丑),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不仅庄子讲究天人合而且原始儒家、两汉经学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莫不高扬天人合一的大旗,大有“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学”之势。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独具特色,荀子有一句名言:“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显然这是站在儒家立场上所作出的结论。它固然有力地区分了庄子与先秦诸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区别,但在庄子学派看来此论大谬非然,庄子认为自己不仅知天而且知人,不仅知天之所为而且知人之所为。庄子的“天”有两重涵义,一是自然之天:“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于所乎?”(《天运》)一是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天地固有常矣”(《天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因对“天”的态度不同,“人”有与天合一者;有在一定程度上顺天者;还有以人反天者。“神人”“真人”与天合隐士阶层或能顺天,儒士之流反天因人。庄子曰:“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大宗师》)儒家的始祖孔子被视为天之小人:“丘,游方之内者也。……天之戮民也。”(《大宗师》)庄子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天与人不相胜”(《齐物论》)。
51、小结以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分享了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四个层次的阐释,从万物平等、到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再到万物的两面性都是相对的、最后讲到了万物的两面性是会相互转化,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道家思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说已经讲的非常透彻和清晰。除此以外,道家思想还对人性、道德、和国家治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后续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
52、想买更大的房子,想结交更有权势的朋友,想追求更美好的伴侣……透支身体,透支时间和精力。
53、第建设“教育、健康、境修”基地:在40个大中城市建设基地,把培训产业链、境修基地、康养中心、长寿村、老年大学结合起来,形成闭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54、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从“囤积狂魔”到“扔东西狂魔”,其间最触动她的一件事,是在经历一场大地震时,在满屋杂物里连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感叹: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55、幸福智慧学习平台的愿望是带领有缘的伙伴一起向宇宙下订单:
56、逍遥人生是很多人内心所期望的,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使得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还会遇到许多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人的隐忍。由此可见,想要逍遥,又是何等艰难。但是,人总是生活在追求中,所以,从古至今关于逍遥人生的追求都从未间断。
57、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58、第四:齐物我。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意思是说,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是类似的意思,现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意义和本质。庄子说,物我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一个“真宰”存在,就像一切的主宰者,但又找不到它的迹象。而这里的“真宰”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
59、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60、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
61、“ 智慧如海、能量跃升”——《陆家易心智管理》应用系统课程,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及心经禅修方法与中西医学、生物科学、量子物理、自然科学完美结合。
62、 体现这一思想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63、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64、 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