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的一首诗,就如同一座建筑,首先是为着她自己心灵的需要而产生的。李健吾说“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的生活的支柱”。同样是写诗,徐志摩是赋,恨不得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完;废名和卞之琳是比兴,故意只说一点点;穆旦则是辩证法,说众多矛盾的话;而林徽因,在她最好的诗里,是努力为她心底的热情所遭遇的那些不可说之物构建一个坚固和美的空间。
2、过去时、现在时与未来时的结构,一首相当完整而完美的三段式的爱情诗。分别是在手牵着手遥看星空的夜晚,有小船有水岸,重重的愁绪中选定了各自的方向;“你”上岸了,耕种了缤纷的花儿,“我”却依在江上独行,细弱的桅杆还在风涛里摇,远远地望见岸上的生动;也许有一天,思念与回忆,就会溢出思想的禁锢,变成带羽的响箭,私闯你的花园,回到“当年的边境”!林徽因真是出手不凡,诗的具象与意象都相当丰富、细腻而忧伤,同时有绘画般的大量留白,给读者以自由的想象空间。此后林徽因在同一期的《新月诗选》中,一口气发表了《笑》《深夜里听到的乐声》《情愿》与《仍然》,还有《诗刊》第3期的《一首桃花》,都是好诗啊!难怪徐志摩会用“新起的清音”来赞美,并为刊物能发表她的诗而觉“欣幸”。
3、他爱女儿,却不是一味宠溺,将她当做笼中的金丝雀。
4、Themindless,subtlefragrancedriftswithwind,
5、她另有一种悲哀,是关于世间的无限和个人的有限,几乎可以上接陈子昂、李白,又不同于男诗人的金戈铁马为出路,她的出路是爱,并且不满足地追索爱的道理,最后给出了绝望的勇气。我以为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6、于是,在第二期的《诗刊》上,果真就有了林徽因的两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这一夜》(署名尺棰)。
7、回国后,林徽因同丈夫梁思成一起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他们夫妇的努力下,包括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一大批古建筑得到全国以及国际上的认可,从而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8、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9、也许她并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如同春天枝头的第一朵桃花一般,开在了梁思成心里。
10、主 播:苏玉蓉、晓舟、凝竹、楚楚、云卷云舒、左儿、银色雪原、王晶、何方、李福生、岁岁平安、正大光明、老耿、雪花飘飘,睦朵、雅萱、莲花心、鄢震、夏雨、开心、廉金英
11、诗人多多曾说过一句比较尖锐的话:“现代抒情诗不可以被替代的就是它的抒情性,其实现代抒情诗是不包括叙述的。”多多反对在抒情诗里加入叙事的成分。记得韩国诗人沈甫宣在一次访谈中有一个颇为新颖的说法:诗的工作之就是“制作情感”。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抒情诗就是制作情感,一首诗的完成就是一个新的情感的产生。
12、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
13、(原作刊于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
14、因为父亲给了她足够的爱与底气,她才能不在年少狂热的爱恋中迷失自己,及时抽身。
15、新月派: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16、《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
17、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 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 “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 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18、多么深情的告白,但林徽因却没有因此沦陷,而是用一封分手信,结束了二人的关系:
19、而关于后世流传的一些,关于林徽因从来不做家务,与金岳霖暗生情愫的流言,都是出于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之口。
20、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
21、这个“百般的疑心”、这个“不断地说话却没有回答”的,令人意会出诗人面对的那个人。自然,艺术的产生不可能离开自我,诗歌的创造更是心灵的写照,林徽因在香山灯影里的诗歌写作,处在那样的环境与情景之下,不可能没有徐志摩的身影,现实的映像与昔时的回想,但当这一切都升华为诗时,便具有了普泛的意义,不再是个体所指了。所以林徽因的研究学者陈学勇不赞成索引式的阅读,他认为:“假如作索引派读林徽因诗歌,恐怕会越读越糊涂的。即使索引得好像是一清二楚,那蕴涵普遍意义的情愫受了局限,降为个别经历的感受,势必影响品味林诗的想象空间。”(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