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乐美面对血粼粼的约翰首级,三番五次质问他“为什么不望我”,而“已经看见上帝”的约翰却始终不肯看她,诅咒她是“巴比伦的女儿、所罗玛的女儿”。这对仍是处女之身的莎乐美无疑是巨大的侮辱,毕竟母亲所犯的“乱伦与私奔”,其实与莎乐美无关,约翰却将她钉上耻辱柱。
2、可惜的是,王尔德他不懂中文,没有读过《老子》,否则他应该会警觉一点。老子说,
3、茅盾的评价是:“王尔德满心想尝尽‘地球上花园里的果子’,想在物质界中求快乐,想用自己的天才造出一个‘空中楼台’的快乐世界,自己跑进去享乐,他是个个人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结果是他的完全失败。”
4、受苦是一种启示,让人明白以前从未明白的事理。(王尔德的作品集)。
5、正如英国评论家麦克斯·比尔波姆说的:“早在1880年以前,美就已经存在,但让美登台亮相的却是王尔德。”
6、 节制是不幸的,适量就像顿普通的饭菜那么糟糕,过度才像一席盛宴那么尽兴。
7、墓碑上写着他的名字,上方是Epstein那座著名的埃及男子像。历时三年完成,却被墓园当时的管理者认为淫秽不雅,又过了六年才公众于世。雕像下面是他的墓碑——我本以为会是冷冷清清,大家全去看莫里森了,有谁来关注这个已经死了一百年的人?
8、《道林·格雷》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我始终不能理解。小说中人物聪明对话在剧本的一问一答中本来应当更易于接受,胜过几百页的叙事过程;何况小说中还有许多高度戏剧化的场面,不断引向最后的高潮。看来是改编的技艺不行。
9、▲左:古斯塔夫·莫罗《舞中莎乐美》约1876
10、 《自私的巨人(The selfish Giant)》
11、若有心,天涯咫尺;若无缘,咫尺天涯。地大物博,我只眠一方瘦土;天高云阔,我只剪一片朝霞;波翻浪涌,我只拾一朵浪花。
12、几乎每个孩子,都梦想着自己能够飞翔。彼得·潘,就是一个小飞侠。有了这样一个主人公,孩子对这本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13、我写过世界文豪莎士比亚(《一位世界文学大师的人文情怀》);
14、 《快乐王子(The happy prince)》
15、该作讲述道林·格雷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并且心地善良。道林见了画家霍尔沃德为他所作的画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在画家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
16、《—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中青
17、《自深处》的某些部分令人愉快,但是作为英语散文的典范,它很辉煌,正在成为经典作品。没有任何文学研究者能忽视这个被世界遗弃的灵魂的呼喊。它想证明——证明什么我说不清——也许是:艺术比生活更伟大。关于这个作品,很多人写了许多东西。有人说,甚至在最糟的屈辱中,王尔德也不认识自己沉沦有多深;还说,他直到最后仍然是个咬文嚼字者,尽管他的忧愁是真实的,他依旧玩弄自己的忧愁,从事修辞的游戏。比如,他写道:“我过去一度是语言的主宰,但现在却找不到文字来表达我的痛苦与羞辱心情。”
18、”我让自己受诱惑于毫无意义的长久的诅咒和肉欲的享乐……我把自己包围在各种各样卑鄙、低贱的人中间,我成了我天才的浪费者,并且浪费一种永存的青春是我得到一种奇怪的快乐,“
19、要论金句,人类历史上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多的人。
20、 愚人创造了这个世界,智者不得不活在其中。
21、傲然法庭,朗朗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正名的被告,
22、王尔德就是这样的穿着,时尚、浪漫、优雅。一根象征特定阶层身份的手杖,更是形影不离,贴身陪伴。
23、在马格达伦学院,据说王尔德受到罗斯金(Ruskin)的影响,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公路上破碎石头:这是罗斯金正在进行的一种实验。活动本身并不吸引王尔德,但伴随着的好处是可以参加罗斯金的早餐队伍,在他家中无拘无束地聊天谈话。
24、铭文出自王尔德的长诗《雷丁监狱之歌》,是原诗第四部分的最后四行。这首诗是王尔德最后一部重要作品,用作他的墓志铭,实可谓恰如其分。多年之中,世界各地的仰慕者纷纷去巴黎朝觐王尔德的墓地,不少人还在墓碑上留下了深情的唇印,这样的风雅荣光,绝不逊于歌女们在柳永墓前举行的清明“吊柳会”。如此看来,毕生求美的王尔德,终究得到了美的归宿。
25、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在欧洲,除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康德、莎士比亚、歌德、尼采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等以外,还有一位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内涵,举止优雅,名扬四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卡斯奥·王尔德。
26、 自信的性格特征,闪耀着王尔德的思想光芒
27、《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平明
28、 结婚是想象战胜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战胜了经验。 音乐让人感觉非常浪漫,至少让人感觉不安,如今两者是一回事。
29、《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30、明年的电影,纳尼亚里的凯斯宾王子饰道连,期待一下。另外在电影《绅士联盟》里也有道连·格雷,是出演过吸血鬼莱斯特的性感帅哥斯图亚特·汤森德(StuartTownsend)饰演的。不过那是部狗血烂片,不提也罢。
31、莎乐美的人物原型最早见于《圣经》,被视为导致施洗约翰死亡的直接任务。新约中《马太福音》的第14章和《马可福音》的第6章均记载了“施洗约翰之死,主要内容为:施洗约翰责备希律王和希罗底的婚礼有违道德,因此得罪他们。莎乐美是希罗底与其前夫的女儿,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许诺兑现她跳舞后的任何愿望。在希罗底的怂恿下,莎乐美向希律王索要约翰的头颅,约翰因此惨遭斩首。
32、10岁时,王尔德就读于普托拉皇家学校。在校期间获得了代表古典文学成绩最佳荣誉的普托拉金质奖章。
33、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史国良的自传。史国良艺术水平是公认的,属于中国人物画坛写实派画家 。他的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奖",为此又受到文化部荣誉嘉奖。
34、《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平明
35、 渔夫说道至于自己的灵魂,自己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倘若它在所爱的东西中间作梗,又有何益处。他因此遭到了神父的严厉训斥,被赶了出来。
36、基于三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推荐以“奇幻旅程”为主题的系列经典书籍,孩子们会特别喜欢。
37、”你总不许我亲你的嘴,约翰。好!现在我可要亲他了。“
38、《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平明
39、有着强烈自恋情结和唯美爱欲的莎乐美起初是王尔德对抗现实的象征、治疗内心焦虑的一剂良药,但当他发现对欲望的偏执达到连别人的生命都不予尊重的时候,他变成了刽子手,在文学里首次赐死了莎乐美。然而,最后以一束月色作为追光,哪怕赴死,莎乐美也是自身世界的中心,王尔德对莎乐美、对自己的追求,其实还是爱着的。
40、现在很多善于写作的人从小博览群书,有不错的功底。我很汗颜!我小时候读书不多,奥斯卡·王尔德,这个名字我之前从来没有印象。一天,我从网上看见了几句王尔德的语录:
41、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42、彼时另一位客人姗姗来到,他苍白消瘦,气质忧郁,风度翩翩,一如从小说中走出的道连格雷,据他所说,他曾连续读了十四遍《道连格雷的画像》,经人引荐,来到泰特街拜会王尔德,热衷诚挚的表达着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赞美。
43、如果你看过《夜莺与玫瑰》,你会发现,那篇童话就是预言,预言着王尔德的命运。
44、 宗教一旦被证明是正确时就会消亡。科学便是已消亡宗教的记录。
45、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46、《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上海启智书局
47、《忠实的朋友》讲述了善良的小汉斯为了所谓的“朋友”磨坊主无私地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最终还因为自私的磨坊主而淹死在水塘里。这篇童话有着对纯真忠诚的颂扬,对弱小善良的悲悯,对虚伪自私的否定,对贪婪吝啬的讽刺。
48、《德库拉》的作者斯托克与王尔德是同时代人。我们前面说过,他曾经是王尔德的情敌。两人之前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但是之后的发展却大不相同。斯托克一直是个不得志的打工仔,在亨利·欧文(HenryIrving)的吕克昂剧院(LyceumTheatre)打工的同时,也创作一些三流小剧本。而这个时间正是王尔德本人和他的戏剧在伦敦大红大紫的时候。王尔德在他事业的巅峰时刻锒铛入狱——这个案子震惊了英国的整个男性社会。
49、1881年发表的《诗集》,被认为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性文献,也反映出他深受W·佩特和先拉雯尔派、S·罗塞蒂、J·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影响。
50、逢场作戏和终身不渝之间的区别只在于逢场作戏稍微长一些。
51、毕业后头几年奥斯卡还没有什么名气,写写剧本,写写诗,做做演讲,去去剧院。他的第一部诗集和第一部剧作《薇拉(Vera)》都是这个时候完成的,因为没有人出,他就自己出钱地下印刷。根据1881年的英国人口普查报告,这个时候奥斯卡住在伦敦切尔西泰德街(TiteStreet)1号,这个房子后来被称为济慈居。(此屋原名Skeats,被奥斯卡去掉了S和E,改为Keats——-济慈,英国浪漫派诗人)
52、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
53、王尔德就是这么傲娇,当然,他有傲娇的理由。人家28岁的时候,就去美国巡回演讲,过海关的时候,他对海关人员宣称:
54、《无足轻重的女人》(1892年) 《认真的重要性》(1895年)
55、“燕子,燕子,小燕子,”王子说,“就照我说的话去做吧。”
56、24岁时,王尔德的诗作《拉芬纳》由学校出资付梓,成为王尔德第一本出版的作品。
57、“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这一名言也成了王尔德的墓志铭。
58、《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文生
59、我总认为自己对西方许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还是比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