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咱们来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2、(文本大意)孔子著述六经,就是本着贤相伊尹和太公那种救民于水火之心。而现在那些考订虫鱼草木名称的,都缺少了这种精神。所以说,记载一些空洞的言辞,不如付诸实践行动。当然,《春秋》这类书,也是语言罢了,却说它是表现在实践行动上,是因为它是指导天下后世管理人事的书,想要说它是空洞的言辞是不行的。我不揣鄙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凡属与儒家六经经义和当代的事务没有关系的,一概不做。既然要阐明治国之道、拯救世道人心,那么对于当今所一致担忧的,且不曾专门针对某些个人的事,便也不敢回避。
3、A.宣扬和炫耀国威B.加强和各国的联系C.广采异域珍宝和特产D.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4、汉相张良:纵横交错兮天下之局,谁能参悟兮世事如棋。
5、C项错误:我国的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红色预警信号为最高级预警信号。
6、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后面会谈。(顾宪成和顾炎武有关系吗)。
7、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8、至于康乾盛世,清朝国力居世界第则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以往各朝代,中国的国力都是世界第不是到了满清才第一的。明朝经济总量占世界45%,清朝约占30%。这说的还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质(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满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9、就是明朝也不乏: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海瑞-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台湾等高节之士。而满清却盛产奴才。
10、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11、燕国大将乐毅: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
12、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
13、明末至清中叶时,顾姓人口已经遍布全国,这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14、发展了几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会,怎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嘲笑:中国发展5000年不如日本发展50年。中华文明被毁灭的同时,清王朝也失去了强盛和进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据说个个勤政,却落了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恐怕是满清前期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没过多少年,整个清王朝就成了,鸦片战争中,人们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叠加起来的德性了。直到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
15、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会笑话我们。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16、韩信是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 ,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17、同是金牌获得者,有人是人生赢家,玩得开心的同时,顺带拿了个冠军,有人则是华山一条路,除了拿冠军,没有任何可以改变命运的途径。要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和路径。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8、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忠清,又名顾亭林。明朝灭亡之后,改名为顾炎武,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学、文史、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與地、诗文,是清代承前启后的学术奠基人,号称清代“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虽然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但是,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贪赃枉法,以及清兵对百姓的野蛮镇压,顾炎武毅然拒绝进入清廷为官,他投笔从戎,投身于群众自发组织的武装抗清斗争。因为清兵的疯狂追杀和官场小人的陷害,顾炎武入狱。被友人营救出狱后,顾炎武便远离故土,云游各地,寻找故交挚友。他曾到过南方各地,后又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他之所以来到北方,主要是这里有许多与他学术观点、理想追求相一致的义士名流,可以继续探讨他的“经国济民”之道,“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19、明朝的一个知县和一个地方势力,就能将西方列强收拾得顺顺的。清朝举国之力却一败再败。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政府,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由得想问一句:满清和明政府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20、三元里抗英,更是说明英国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满清贵族说过"汉人一强,满人必亡。"即使国难当前,满清首先提防的还是汉人,而不是友邦。于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21、一说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武(王炎午)为人,一生不愿出仕蒙古异族,改名炎武。另一说是“炎”为“炎刘”、或者“朱明”之代号,象征“汉族”,“武”代表“动武”,充满了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精神。
22、国力:道光时清朝人口4万万,GDP约占世界30%,明明白白一个东方大国。英国当时还没成为"日不落",GDP约占世界的5%。
23、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可思议?)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24、余秋雨曾虚拟一组这样的镜头:“古希腊的哲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印度的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中国的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的确,西方人兴趣在自然,总想去一探其秘;印度人崇拜神灵,喜欢探讨来世福报;中国人则关注自身,热衷处理现世关系。我们对神和自然态度消极,只求实用。比如自然,只求互不伤害,和平共处,于是崇奉天人合一。至于神,高深莫测,难以研究,只求庇佑。所以,自然和神灵,两不得罪,敬而远之。要紧的是怎么获得现世的幸福,亲人,朋友,族人,同僚,邻里,该怎样相处?我们从巫史文化解放出来,“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路(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5、A.儒学的厚重底蕴B.西学东渐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繁荣D.商品经济的发展
26、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期望成为亚历山大似的欧洲霸主。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27、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28、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是明清之际儒学大师们提出的学术主张。语出明末清初孙奇逢《四书近指》:“诵诗读书所以经世致用,嘘古人已陈之迹,起今日方新之绪,方是有用之学。”
29、B.马力即竭,辀(指车辕)犹能一取焉--惯性现象
30、以一人之力,成功改变考官及书生的兴趣几百年,真是能干至极。清朝后期无知无能的种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31、宋朝丞相王安石: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2、实学肇始于宋代。宋代理学本针对隋唐以来佛道两家的虚空之学,但理学流行,竟也逐渐演变成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南宋以吕祖谦为首的浙东金华学派起而反对空谈心性,提倡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开实学的先声。稍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展开对理学空谈的猛烈批评,将实学引向功利之学。
33、汉武帝刘彻: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务要使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
34、武器:当时英军使用的武器,海军虽用蒸汽机装备,但很多还是帆船;陆军虽使用后膛装弹的火枪和火炮,比清军先进一些,并不像后来差距拉得那么大。
35、 顾宪成:明代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
36、2022年历史学考研313统考选择题训练隋唐时期70题!!
37、有野史认为,顾炎武在处境危殆之时,其友归庄曾求救于钱谦益,钱谦益答应相救但要求以顾炎武拜师为前提。归庄知道顾炎武绝不会同意,乃私自代其写了门生帖子送到钱家。顾炎武解事后闻知,竟沿街贴出条子否认拜钱谦益为师。钱谦益听说后感叹“顾宁人也太倔强了”。但南明史学家顾诚基于钱顾二人的关系以及钱谦益当时的处境,认为这个故事“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且“根本不合情理”,因钱谦益“身为联络主谋,能隐瞒一人即可避免暴露更多的情节,盖救人即救己”。出狱后,仇人又追杀到南京。在出狱后的第二年,顾炎武返回昆山家乡,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北上,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