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2、 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3、后来又宽松了一点,这两本书才得以出版。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买下昆德拉全部著作的版权,根据法文版重新出版。我还记得当初译完《玩笑》后,曾与这个出版社联系,但他们的编辑正在编海明威之类的书,根本没有听说过昆德拉,委婉地回绝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黄段描写)。
4、难怪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会这样迷恋“悖论”这个词。其实,它只是二元对立的文学形式,文学形式,或者可以说,抒情形式。难怪我也像我青年时代迷恋的这些作家一样,觉得自己只需要提出问题,而不需要解决问题。
5、对这种建立在白骨累累上的崇高,我们并不陌生。
6、是啊,文学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一样,尽管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却太容易被消解为个体的体验。后人因而可以说,萨特只有一个,他是个怪物。他的想法不具有任何的普遍性可言。因此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拒绝这个带有太多承认个体天赋色彩的奖项。他想,最大的奖项应该是一个世纪之后,十个世纪之后,他的书还有人看,他的口号还有人引用,或者,能够有人记得他在二十世纪的卓越风采也好——哪怕语言已经变迁,至少,他的灵魂还能不死。所以,文学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可以帮助他灵魂不死。而他意欲借助《辩证理性批判》所切入的,是人类思考的方法论。
7、起初,我有点踌蹰,因为九十年代伊始,我就不太关注这位作家了。昆德拉在中国走红了十几年,谈论他的文字不少,做他的博士论文的也有,尽管读到此类文字,我总是感到有点缺然,但我自己也未必能有什么新见。
8、从文学名著《红楼梦》、《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边城》中分别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对比阅读,完成下面的写作。
9、 恰似我一心倾慕、景仰之意,憾,不曾与先生面说。
10、我在国外看过一个BBC的节目,一个英国记者在西伯利亚采访当年的劳动集中营,在画面上,他指着地上散乱的白骨告诉观众,那就是古拉格群dao的遗迹。
11、 忆昔日韶华,先生正值加冠,紫英未及十五。我与先生师小泽、小林之名门,习日本之音律、西洋之器乐,始知中外之乐理有通,五度相生与十二平均之通,八音分类与西洋管弦之通……
12、古往今来,那些名流千古的作品,常有出类拔萃的情色描写,以虚虚实实之意境,凸显出作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过人的细节描写。写虚便梨花压海棠,隐喻、烘托、用典,写实则灭烛解罗衣,快、狠、准。不论虚实,围观群众都会纷纷表示,既熏陶了情操,又温养了肾脏,还是名家会玩。
13、萨比娜是个把“轻”的哲学发挥极致的人,是个纯粹“轻化”的人。
14、比如,书中有个细节,一个妇科医生的朋友来访,那位医生就让朋友穿上白大褂,去产房观摩,非常随便,非常自然。
15、有时看着看着萨特,我就会想,我的上一代人,他们是不是被贴上了萨特的标签?如果用萨特的责任心去看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很容易得到理解。相信他们站在张爱玲、杜拉斯或是昆德拉的立场看我们,我们的无所作为也相应容易理解得多。其实,有很多脑力的游戏,与体制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仅仅是与这个时代有关。仅仅是和这个时代所贴的知识分子的标签有关。
16、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7、昆德拉一开始就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哲学论,他明显是反对这种论调的,并认为永恒轮回的宿命会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每个人都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牢牢地被钉死在永恒上。
18、他太高高在上,在精神上,也在物质上。只要随便问一下那些被抢走了土地的农民,拿不到工资的民工,死去的煤矿工人的亲属,就能知道,究竟什么才是今天中国的真正背景。
19、生命的世界是多元的,参差多态的,不确定的,而极权刻奇却要强迫所有人为某一崇高事业一起感动,并认定大便所象喻的没有意义的生活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20、有些人读了昆德拉后说,他反对媚俗,但他自己就媚俗。其实这误会都是由翻译造成的。昆德拉并不反世俗,恰恰相反,他喜欢众声喧哗的世俗。
21、(P37)我觉得这句话肯定GH最能理解(假设他的关于他和LL的事情的解释是真的)。之前我一直不太相信他的解释,觉得不可能,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大概信了60%。
22、 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喜欢用作曲的方式写小说,所以这部小说有很多个主旋律。“轻与重”的矛盾是其中之一。小说中的男女主——托马斯和特蕾莎,就生活在轻和重的交织之中。托马斯的生活周旋于各色情妇之间,游离于沉重的责任之外;但这种享乐之“轻”的背后却是他的征服欲之“重”(“追求人与人之间99%的相似之外1%的不同”)。对特蕾莎的同情让他们俩个走到一起,但托马斯总忍不住在外偷情,因而离开特蕾莎,重获自由的“轻”又让托马斯难以忍受,他再一次被同情心折磨,最后回到特蕾莎身边——自由之“轻”变成了同情之“重”。贝多芬某部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叫做“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支撑起英雄的形象;而在尼采的哲学中,只有一次的生命和历史实则无比轻盈。
23、这就是捷克式的幽默,它不同于英国式的Understatement(有节制的叙事),更不同于中国式的诙谐。
24、 这本书在情节之外有非常浓厚的思辨意味,很难一网打尽,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角度。在此推荐给大家~
25、 最后,他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26、这一点,我称之为萨特的责任心。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昏迷的时候,还努力地抗争着,生怕离开,这个世界的精神层面会大乱。他一定是在想,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再给他一段生命,他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方式的介入。
27、萨比娜的画: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8、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人生意义的这个话题上,提供了一份深邃且有意义的答卷。
29、因为一个玩笑而获罪,八十年代的伤痕小说也写过,但最后都落在平反后的感恩戴德上,“玩笑”本身失去了反讽的意义。
30、 2)“存在感”是一个网络热词,请以“存在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描写。
31、 《龙蟠黄家》的叙述语言出色地展示了黄土高原自然景观、生存环境和社会风貌,让人如身临其境,而作为塑造人物特别是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尤值得一提。《龙蟠黄家》其原汁原味的艺术追求构成了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作品直面历史和现实生活,以龙蟠村为中心向外辐射,触摸社会生活矛盾的种种纹理,表现民生大主题,坚持社会道义、公正和悲悯情怀,使《龙蟠黄家》具有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32、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33、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像有一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34、合上书,微风拂过,仰头仰望窗外那一轮明月,仿佛看到他当年的英姿,那个英明而果敢的秦始皇。那一年,清风依旧,那一年,明月依旧,
35、背叛对于萨比娜而言,是很重要的决策,尤其是叛已所叛。
36、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37、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38、作品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萨丽娜、特丽莎之间的感情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把读者带入了爱情和性两者间。
39、譬如,张炜的《精神的背景》,反对市场文化的媚俗,呼唤一种假大空的精神,想要回到毛时代的纯洁中去。且不说那个年代是否是个理想世界,他的问题是,看不到目前大众文化背后的权力策略运作,更缺乏常识的眼光。
40、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41、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手帕,下身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42、所以当他醒悟到这种必然其实只是多次偶然造成的错觉时,他陷入痛苦的挣扎。
43、①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你觉得北京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44、捷克人的文化心理来自其历史,汇合了斯拉夫、天主教和犹太人三大文化,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所以,他们不喜欢绝对的事物、夸张的情感。天生具有对意义的解构能力,反感一切刻奇。
45、生活在真实之中,既不对我们自己也不对别人撒谎;只有远离人群才有可能。在有人睁眼盯住我们做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让那只眼睛盯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真实的举动。有一个公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昧着生活在谎言之中。
46、回到小资的我们这一代,在萨特的照耀下。我想说的是,绕了这样一个圈子再回头去看我们曾经读过的张爱玲、杜拉斯或是昆德拉,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从未曾想过要消弭二元对立,并且,他们无限地夸大了这种对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不重要,他们承担的,是用文学的方式消解前人种种关于消弭二元对立的努力,将这古老的命题再次夸张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轻与重,水与火,背叛与忠诚,主体与客体,等等等等。在张爱玲的上海人家的炊烟中,在杜拉斯的太平洋堤坝的殖民色彩中,在昆德拉面对所谓意识形态所发出的尖锐笑声中,我们喜欢看见自己满含眼泪地站在十字路口,问经过的人: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4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48、景凯旋:看一个社会的好坏,要看它如何对待底层
49、萨比娜: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美就隐藏在五一节游行的场景背后。要发现美,就必须把那场景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