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乖崖茅塞顿开,拜肖为“一字师”。改后为:“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恨”改为“幸”,完全从实际出发。
2、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太叔疾,结果太叔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3、学《论语》很简单,无需三更眠五更起,坚持诵读,不断实践,而已。
4、(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能力弱的人请教求证而为耻。
6、是以谓之“文”也---所以他的谥号是“文”。(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7、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历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8、[典故出处]《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9、学会转换不同的心态能让我们从情绪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过于在乎面子,忘记了事实的重要性,我们或许就会明白,我们将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
10、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11、这个可以拿现在社会上,每天发生的这些,犯罪的那些新闻。看的时候,好像感觉到,唉呀,这个不好不好,虽然自己觉得不好,看久了,心理受影响了,自自然然的跟着学,这是非常厉害的。佛法讲熏染,见到好的事情熏染好的,见到恶事情也熏染恶事情。我们也要跟跟孔子学『隐恶扬善』。
12、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有若干自己不懂别人懂的知识,不会了就去请教,一则掌握了一门知识,二则塑造了你谦虚好学的光辉形象,何乐而不为之?
13、因为他们从不轻视身边的人,而是从他们每个人身上看到可以汲取的营养,我们自然能容纳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大。
14、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15、今天要分享的成语蕴含的人生智慧是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故事来自《论语》,曾经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做孔圉,他非常的聪明好学,而且知识也很渊博,更难得是他非常的谦逊。
16、(发音)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
17、这里又出现一个人物,我们还要在解释一下,就是“子朝”。是春秋时期宋国公子。后为卫大夫,卫灵公甚宠幸之。传说这个人长得极为好看,属于美男子一系列,但生性淫乱,作风很差。
18、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至今仍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聪明的人往往不甚好学,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容易,所以孔子赞扬。而“不耻下问”更难,“下问”,即以上问下,以长问少,以知识多的问知识少的,诚心请教,不以为耻,泰然待之,所以孔子大加赞扬。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慧,又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行为,当作是可耻的行为。现今用于比喻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21、孔子微笑告诉子贡,因为孔圉非常的勤奋好学,而且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会去问别人,无论这个人是地位高还是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谦虚去请教,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22、诗人郑谷读后提意见说,“数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齐已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拜他为“一字师”。
2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4、[典故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5、(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26、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27、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8、而真正的面子是自己用实力争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放下面子,是我们内心成熟的标志。
29、不耻下问,是告诉我们,人最忌讳的是有身份感。总是认为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就会认为自己高贵无比,事实上许多高手在人间,他们比我们有智慧的多。
30、[成语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31、出处: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32、宋人肖楚才在溧阳主持事务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官员请他吃饭。他看到张的案上放着刚写完的一首诗,其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两句,略作沉吟,就提笔把“恨”改为“幸”。
33、释义:子贡问孔子:“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34、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进军益州:益州是块好地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