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为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当时乐工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2、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3、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4、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千古名篇)。
5、朱佐日,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子承庆年十六登秀才科,代济其美。天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转侍御史。承庆尝为昭陵挽,词入高等,由是父子齐名。(《翰林盛事》)④
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8、“鹳雀楼”一名“鹳鹊楼”,在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①,唐·殷尧藩《和赵相公登鹳雀楼》诗自注:“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宋人眼中的鹳雀楼已是名胜,自然受到保护。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宋真宗曾至河中府登鹳鹊楼。②
9、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10、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千古名篇)。
1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12、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13、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亦称《江神子》、《水晶帘》。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14、(简析)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祖咏这首诗却成为千古名篇。
15、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6、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17、〔宋〕方宗识《贾生论》:苏子瞻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不然,且未详考贾生之事实也。高汉之初,承秦敝,土宇虽定,而先王之礼乐、法制所以维社稷安人民者,悉敬且未当。……及生迁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乃过湘为赋吊屈原以至其惓惓不忘君国之意,而故为反词以自解其伤悼之怀,又为《鵩鸟赋》以自广。观其言,殆非达天安命者不能为也,而可谓其不善处穷者邪?……嗟乎!世多称贾生之才,而余以为贾生之识,足以见微而知著,其志在防微杜渐,为天下筹长治久安之策。
18、读诗要从诗中读诗人的心境,才能读出诗的妙意来,而无需去了解清诗人的经历,再去了解诗的寓意。如果了解清诗人当时的处境,再去读诗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诗,难以体会出此诗的意境。
19、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杜牧的这首千古名篇呢?
2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1、③乾隆《蒲州府志》卷三“古迹•鹳雀楼”,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66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2、其实在建中二年(781)八月李翰登楼之前,已在鹳雀楼题诗的不止畅诸一人。撇开王之涣不说,李益、耿湋等人亦早已在鹳雀楼题诗了。李益鹳雀楼题诗,宋代沈括等人已抄录。李益(746—829)是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大历六年(771)又中“讽谏主文科”,授华州郑县主簿。“华州郑县”即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在华山脚下,离蒲州鹳雀楼仅一河之隔,李益登鹳雀楼必在大历六年(771)任郑县主簿时。耿湋(736—787),是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代宗宝应二年(763)登进士第,虽然鹳雀楼就在其家乡,但登楼题诗应在其进士及第成名之时,故耿湋《登鹳雀楼》诗当作于宝应二年(763)或稍后。
23、历代全部诗话类典籍皆支持“王之涣说”,唐诗总集类典籍除了表中这三个半典籍外,亦全部支持“王之涣说”。一般认为,宋人对唐诗的判断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通过检索统计发现,宋代文献中,除了吴地方志文献外的全部文献皆支持“王之涣说”,这一点决不可忽视或小觑。我们知道,清代人多擅长考据,饱学之士甚多,除了《全唐诗》将此诗分属“王之涣”“朱斌”名下外,其他唐诗总集、诗话、笔记等皆支持“王之涣说”。
24、其次,《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文章,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美丽的文章只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但能让人获得精神收益的文章只能进入人们的内心,才能被人们认可和喜爱。毫无疑问,杨玉娥·娄机就是这样一篇文章,用优美的句子表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人生哲学。"先担心这个世界,然后再去享受它."
25、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7、④宋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28、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美、畅诸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②
29、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30、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31、裘江(1992—),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诗词。
32、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3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书八章,世家列传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4、①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页。
35、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36、据此可知,雁塔题名拓本是宋徽宗“重和戊戌”之“明年”即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所拓。贞元二年(786)的题名到宣和元年(1119)共333年。既然333年的雁塔题名,仍可清晰辨认,那么鹳雀楼上王之涣题诗到宋代李昉、司马光、沈括时在220—330年之间,怎么就不能辨认呢?
3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8、①见陈伯海、李定广《唐诗总集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
39、有心人可能会发现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好多出处都是《南唐二主词》这部选集,而这首词的风格和用字,和他很像很像,这就是他父亲南唐中李璟,创作水平也很高,不过被儿子的光芒万丈所掩盖了。其词仅存四首,风格凄婉,这首是一篇得意之作,历来备受名家推崇。
40、至此,“白日依山尽”一诗的著作权真相应该水落石出,当是王之涣。
41、卢宗回登元和十年(815)进士第,题诗慈恩寺塔当在该年春,距离沈括抄录时已经270多年。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题诗距离沈括抄录时约330年。沈括作为极具理性、客观的科学家,他对于鹳雀楼上唐人题诗的记录是严谨真实的。不过,他何以把“白日依山尽”诗作者录成“王文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