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2、(3)提问:本章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颜渊怎样的品质?
3、 3拥有仁德在于自己,要多学习仁德的人如果交往处事,看见人的缺点多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而不是反而之学习。
4、“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5、《十二章》中,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 。”
6、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7、出处:《论语》《学而》里的第十四条,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9、食不求饱,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bùqiúbǎo,意思是指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10、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11、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12、(12) 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4、《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
15、(3)应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想法与选择,不能强加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16、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怕自己也有同样的恶):自省,代词“自”作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1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8、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19、子曰:“小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 (指讽刺时政)。迩 (近)之事 (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20、 启发:向有德行的人去学习,多和有德行的人相处,看见有缺点的人就思考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个人的缺点,是可谓君子心态。而且君子要文采和仁德兼备,弘毅而有道远。
21、(11)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卫灵公》)
22、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23、可谓好学者已一一可谓,也就是。好学者己,已经成为有人向你学可的人啦。
24、(3) 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
25、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6、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27、(1)答案:本章提到“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践行礼的要求就能实行仁德。所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具体内容要由礼来规定,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28、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9、(1)君子“好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即“就有道而正焉”。
30、(6)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31、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2、在《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3、温故而知新(故、新:都是形容词做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34、(1)答案:从“弘毅”可以看出曾子认为士应该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意志刚毅。作为士人应当承担行仁道的责任,并目坚持到底。
35、《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重”表现在“ ”,“远”表现在“ ”。
36、“三军可夺帅也,…”是讲要信念坚定,矢志不渝。
37、(5) 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38、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39、(11)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40、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41、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2、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用“食”“饱”“居”“安”此类口语,但语言酣畅,似行云流
43、解析:跳过“子日”两字,取“学而”两字为篇名。
4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5、好学对君子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真学问,还真成不了君子。所以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对自己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要合乎礼,不离道,要做到中庸。而最最难的,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仁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君子这些要求、注意的地方和要学习的东西就是学问,学明白,掌握了,能够指导实践了就是自己的真学问了。
46、其中几个字的注释为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7、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48、经济:孔子提倡理性的义利观,推崇“重义轻利”的思想,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孔子并非认为君子不能追求利,而是认为君子取利应建立在”义“的原则上。
49、 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心怀大志如丘壑,“勇者不惧”前路难。如辛弃疾所言“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少年郎儿弘毅不止,振扬山河长响不停。
50、(1)提问:这一句中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行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中?
5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5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而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因此,书中多使用生活化语言,让说理更直白易懂。读来颇感亲切自然,令人感到古人并不遥远,圣人并不神秘。
53、(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54、出自《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55、子曰:“见贤(贤: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齐: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内:在心里)自省也。”(《论语·里仁》)
56、D.自古为朋之多且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7、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58、 对于仁,如之何?讲就一个中庸调和,和光同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究一个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究一个不断进步,内省自身。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究一个对大道真理的无限向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更讲究一个对于身外之物的不在意。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以议也”,是遵从本心,知不可而为之。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为仁?为人!
59、而且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在《先进篇第十一六》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6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6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干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62、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3、C.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d,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64、“饭疏食饮水,…”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