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2、(3)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4、浪花好像有意识的欢迎我,卷起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美酒、一根钓竿,世上像我这样快乐的人有几个呢?短短27字,勾勒出渔父舒适的悠闲自得的令人羡慕的生活。前一首写渔夫的快乐,后一首写渔夫的自由。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是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得到自由。太子李弘冀对李煜“一目二瞳”的“帝王相”一直心怀猜忌,为躲避打击,李煜过起了宫廷隐士生活,沉浸在文艺、文学世界里,不仅躲过了劫难,而且找到了自由和快乐。
5、“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李煜诗词赏析)。
6、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李煜诗词赏析)。
7、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8、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10、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为后蜀主孟昶所作。是写愁情的著名的一首词。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11、宋词表现形式独特,或连绵不断,或戛然而止,或抑扬顿挫,富有韵律,谱上曲子就能弹唱。有的则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有顺风下坡,顺水行舟,酣畅淋漓之感。有的则委婉含蓄,曲径通幽,犹如品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宋词题裁广泛,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达官贵人,从平民百姓到歌伎妓女,各色人等,无所不涉;学习宋词犹如翻阅那段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林林总总,无所不含;学习宋词犹如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闲适祥和的田园生活,有多彩秀丽的春光美景,有肌雪光艳的美女佳人,山美、水美、人美,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12、鉴赏: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卷下)。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13、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14、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15、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16、这首词虽要了他的命,却也让他获得了永生。活着的时候碌碌无为,亡国后软弱无能,死后却有后世人传唱他的诗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7、秋夜 / 月如钩 / 离愁 / 梧桐 / 花间词
1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19、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公元974年9月,赵匡胤发兵10万进攻南唐,975年11月27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亡。
20、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21、鉴赏:杨升庵谓旧本以此曲名《鹧鸪天》之后半首,尚有上半首云:“塘水初澄似玉容,所思还在别离中。谁知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案《鹧鸪天》调,唐人罕填之。况塘水四句,全于捣练无涉,升庵之说未确。但露珠月弓,传诵词苑,自是佳句。王方俊《唐宋词赏析》: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意境清新,是李词中内容较健康的词作。
2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