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王昌龄的诗作)。
2、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3、这首诗写作时间无从考证,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后期作品,是一首“反战诗”。可见由于王昌龄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为(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经过时间锤炼的诗人已不再是那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青葱少年,而是关心历史与人民的诗人。
4、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5、天亮了,女子拿起扫帚打扫金殿上的尘埃,百无聊赖时,她手拿团扇,兀自徘徊。抬头间她看到寒鸦从昭阳殿飞来,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6、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8、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
9、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10、王昌龄既可以豪迈昂扬,又可以悲悯同情;既可以豁达乐观,又可以柔情万转。
11、从军行(xing)(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2、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3、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14、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15、本是开心登楼赏景,却反惹得一腔幽怨。王昌龄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转折突然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终于明白: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
16、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昌龄最具代表性的10首诗,包括边塞、送别、闺怨体等:
17、纵观“闺怨”与“送别”诗,逃不过“情绪”两字,而这种“低沉而无奈”的情绪几乎是他所有诗作的总结(除了726年之前的豪情“边塞”诗),其实从打开的诗行里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诗人那无奈、等待、守望、坚持与自励,虽然诗的表面华丽、整洁,诗的构成新颖巧妙,诗的韵律起伏铿锵,但他的“闺怨”与“送别”诗,总体都是低调的合弦,那些乐章响彻了一千多年,下面让我们用六首诗来他分别从“边塞”、“闺怨”与“送别”诗中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
18、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19、此诗开门见山,气象非凡。从秦代到汉代,无数出征的将士出征却不能归来,其中的悲剧不言而喻。
20、《出塞》唐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1、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绝,其中名作《出塞》被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22、千古名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3、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
24、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
25、王昌龄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转折突然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26、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