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5、⑧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⑨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⑩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6、谭晶以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将其演绎的空灵唯美,她声音里那种同雪域景象如出一辙的质感牢牢抓住了每一位听众。
7、点拨:课外搜集并阅读红军长征的相关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一步了解并认识长征的重要意义。
8、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9、《赤壁赋》一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是指( )
10、他胳膊粗得像柱子。改写:她的泪水涌了出来。
11、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12、泣:哭;诉:说。像在哭泣;像在诉说。形容哀戚婉转的抒情乐声。
13、还时不时的被老娘过来揪揪耳朵,他真的好哀怨。
14、A.举酒属客(zh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shǎo)
15、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16、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7、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18、C.“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
19、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
20、(4)_______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21、潸属然泪下(shānránlèixià):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情绪时发生。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3、出处: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24、出自:丁玲《阿毛姑娘》第三章五:“她从前懂不了那音节的动人处,为什么会抓着一个人的心。”
25、例句:那优美动人的琴声,久久地在我们心中回荡。
26、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27、◎这部片子下了一番严谨、认真的.制作功夫,于平静如水中现心潮翻滚,于引而不发中有如泣如诉,于无声处听惊雷,因而与现在一些粗制滥造、肤浅媚俗之作迥然不同,使人感到蕴藉有味。
28、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
29、而这就促使谭晶在演唱风格上也不拘泥于一种风格,反而是在民族唱法的根基上融入了通俗唱法和流行唱法,打破了不同唱法之间的界限。
30、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31、答案: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船,端起葫芦做的酒杯相互劝酒。
32、解析:此题属于探究题型,解答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围绕观点进行分析。苏轼“渔樵”观:既期待建功立业,又能旷达超然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33、C.予亦就睡 就:接近 《后赤壁赋》
34、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35、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36、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37、这里用顿号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谈情不忘义,顾亲不逾矩,护亲不过线”这几个并不是简单的词语,而是有复杂的语法结构(主谓、动宾),所以用逗号也是行的。
38、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之多;“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像山泉在呜咽”比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像波涛在澎湃”形容木林被风刮动的声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忘记寒冷和危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39、「如果你很有天賦,勤勉會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會補足其缺陷。」– 約書亞·雷諾茲 (畫家)
4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1、感激流涕(gǎnjīliútì):感激得掉下眼泪。
42、C.《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作时间相隔三个月,一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秋天,一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景,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43、(1)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44、答案:作者以“答客”的方式,借助“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之景阐述事物皆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并表达旷达乐观的胸怀和高远的情志(随缘自适,听任自然,投身自然)。
45、解析:A《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而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B苏轼,字子瞻。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D《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合称“六义”。
46、盲女孩如怨如诉的哭喊道:“为什么,上帝为什么要把我的眼睛变瞎,原本是属于我那五彩的世界,现在只剩下黑暗。”
47、B.见有就死,知其当然 就:于是 《与尹师鲁第二书》
48、欢迎就这期节目留言给我们,也欢迎您把这期节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49、字有误。应是:不忍卒读(bùrěnzúdú)不忍卒读,成语,动宾式;作谓语专。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属。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出自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50、不忍卒读读音是bùrěnzúdú,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卒:尽,完。不忍心读完。
51、歌声响起,那种空灵飘渺的意境,把人们带到了神秘的西藏,也让都市生活的人们忘却了现实的烦扰,得到心灵的洗礼。
52、风声~,墓地凄然悲凉。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53、一般来说,就是由多个谓词性(动词、形容词)词语连用,中间没有语音停顿,而且没有那五种基本结构关系。如:
54、故乡的亲情是她骨子里带来的,她从小就是听那些歌长大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她自己唱着都会被感动。
55、夜里,我被窗外的雨声惊醒,小雨点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如怨如诉,如同一曲充满哀愁而凄凉的小调。
56、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内文言词语的积累,在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愀然,要注意“然”的意思为…的样子。缪、挟,是通假字;共适,要注意其古今异义的区别。
5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8、有哭字的:来痛哭哭泣哭喊哭自叫哭闹哭声哭诉哭号抱头大哭抱头痛哭长歌当哭鬼哭狼嚎鬼哭狼嗥失声痛哭鬼哭神愁鬼哭粟飞鬼哭神嚎鬼哭神号鬼哭神惊鬼哭天愁干啼湿哭行号巷哭号啕大哭街号巷哭见哭兴悲哭哭啼啼哭丧着脸哭天喊地哭天抹泪哭笑不得狼号鬼哭猫哭老鼠鸟哭猿啼牛衣夜哭秦庭之哭穷途之哭神愁鬼哭神号鬼哭神嚎鬼哭痛哭流涕啼天哭地啼啼哭哭西台痛哭昼吟宵哭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涕泪俱下哭哭啼啼泣不成声痛哭流涕号啕大哭哭声直上哭断衷肠哭哭啼啼哭天抹泪抱头大哭歌于斯,哭于斯孟姜女哭长城猫哭耗子假慈悲形容哭的:啜泣呜咽抽泣抽噎悲泣幽咽哽咽抽搭嗓泣泪痕满脸热泪盈眶泪流满面掩面而泣泪如雨下涕泪俱下泣不成声声泪俱下匚匮恃?抽抽泣泣涕下沾襟泪水潸然泪如泉涌泪如雨下泪如倾盆仰面而泣呜咽不语以泪洗面泣不成声喜极而泣
59、有的释义: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60、从时间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
61、(广州高中微课)持续更新高中各科知识点讲解、重难点分析、提分技巧,以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真题等。
62、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63、B.徘徊h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64、特别是这种“跨界演唱”的风格使谭晶能够在不同的声乐作品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从而使谭晶的演唱大气、简约,而又不失清丽、浑厚。
65、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3)表达的效果不同。
66、“照着习惯”和“躲”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部队的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出现了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67、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