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引导学生真爱生命 B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王守仁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名言)。
2、10为人师表的特征有(A.示范性B.严谨性C.激励性D.可操作性)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道互补)
4、“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
5、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亚里士多德
6、新来的语文老师在做自我介绍时,语言表述流畅,得体。因而给学生留下很好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王守仁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名言)。
7、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8、C.黄炎培 D.蔡元培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
10、形式化教育(5分):指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教育。这种教育已级了比较固定的场所、机构、教师、课程等外在形式,而教育也逐渐从实用化走向形式化。军事教育、音乐教育等渐渐变成了礼仪甚至政治道德训练、文字、义理教育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它最终被制度化教育所取代
11、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2、b,a事件,b信念,c结果情绪。琢磨吧,讲了nbian
13、A.评估性 B.影响性 C.摄入性 D.诊断性
14、“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15、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16、 王夫之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是(C.教师是道义的化身D.教师是爱与知识的化身)
1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8、19)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19、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0、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21、 研究教书育人的对策,首先必须研究教书育人的要素和结构。教书育人的要素,主体包括教育者(或培训者、传播者、咨询者等)和受教育者;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结构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德与智的关系、目标与内容的关系等。这些要素和关系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德育具有为先、为首的地位;受教育者配合和体现教书育人的结果。为此,教书育人的对策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3、唯有道德的收获才不可动摇(希腊)索福克勒斯《片断》道德的名言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24、③讲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25、罗马帝国对不同阶级的儿童灌输相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效忠帝国的人民。(2分)(A )
26、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克雷洛夫
27、 (C.热爱祖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需要教师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28、杜威认为,教育者的责任仔细地分析起来,关键有三个要素:一是教师对于知识应负的责任;二是教师对于学生应负的责任;三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于社会应负的责任。我们在传统师道传承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教师应负的社会责任。究其“所传之道”,主要是指代相应时代、相应历史阶段的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对于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来说,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毋庸置疑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9、以口耳相传为基本形式的教育叫做(A )。(1分)
30、“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唯心主义)
31、古人重读经史,因为这些修为,内化为学子人格素养、性格情致。它叫人懂得谦和、寡言,它叫人懂得欣赏人世间的赏心乐事,它叫人进退之间,不失仪态。
32、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33、 iii.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34、 从“致良知”的思想出发提出品德至上教师观的学者是(A.王守仁)
35、A.主张绝学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提倡虚静
36、基本结构:创设情景——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37、A.双基教学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8、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这些绝字都是放弃的意思,
39、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0、D斯宾塞为当下生活,杜威为未来生活,夸美纽斯为下辈子学习,还记得不
4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2、 同时,按照规律的内涵和特性,教书育人有规律可循。一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一个同德育与智育关系一样久远并普遍存在的关系,这一关系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就是教书与育人的规律。二是只要德育和智育在教育中始终需要和存在,教书育人就一定成为教育的必然状态与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发展中也不会消失。三是不管教育的形态、领域、方式如何变动不居并千变万化,教书育人始终将稳定、持续存在下去。总之,教书育人规律是隐藏在教书育人现象背后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只能依靠抽象思维去揭示,人们也只能以各种方式和各种目的去对待它、感知它,不可能回避它、否定它。
43、“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