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2、上引两条材料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君子”修齐治平之道,原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终极理想。不仅如此,最终之所以得出“尧舜其犹病诸”这一批判性话语的内在根据,亦即儒家“仁”学与“君子”人格的内在价值规定,恰恰是一种可称之为终极民生主义的价值观。如果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是“仁”的理想境界,那尧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尧舜仍然处在“仁之方”的发展道路上。求其言外之意,是在说“圣”作为君子人格理想的完美实现,作为儒家仁政理想的完美实现,永远存活在人类的理想之中。若要以这种完美理想为标准来衡量现实中的人格典型,即使杰出如尧舜,也是有缺陷的。而尤其重要的是,被孔子确认为“必也圣乎”,从而已经高于传说中的“三代盛世”的标志人物尧舜,其治国成就的社会文明内涵,其实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众福祉之追求。不仅如此,同样是批评尧舜,“博施济众”的出发点,和“修己以安百姓”的出发点,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前者体现了物质上的民生主义,那后者就体现出精神上的民生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关键在于“修己以敬”的那个“敬”字!朱熹曾说:“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现代学者指出,“畏”是“敬”的极度形态,儒学伦理因此而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深沉宗教意味。通俗地讲,君子自我修养之际,仿佛与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说的“天命”“圣人”同在,于是就会心存敬畏而庄敬自重,就会心怀虔诚而自尊自信。进一步到“修己以安人”,也就是进入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层面,除了彼此共同的敬畏之心的自然沟通之外,必然还有彼此之间“美人之美”“自尊尊人”的精神内容。循此以进,最后抵达“修己以安百姓”之际的“主敬”境界,“修己以安人”的一般性人际关系,值此而转化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政治关系,和“修己安人”比起来,“修己以安百姓”既是在讲社会上下关系,也是在讲帝王君主与百姓大众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领会,“尧舜其犹病诸”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没有真正实现上下之间的相互敬重,换言之,孔子值此而提出了敬畏百姓和百姓尊严的问题。综上所述,孔门师生“问仁”与“问君子”之际的人格理想阐释,不仅指明了永远的民生政治主题,而且阐明了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3、《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4、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6、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7、此书由中华书局于1948年出版,至今仍不断重印与再版,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其书对蘅塘退士原选有不少改动,如对于一题多首之诗多有补选,所以,数量也超过了原选。其书之注解较为详细准确,有助于疏通文意。但此书最鲜明的特点有如下两点:一是给诗歌正文每字均标出平仄,并注出韵脚,诗后注明所押韵部,中国古典诗歌其实也是音乐的艺术,此书标出平仄与韵脚正是对诗歌音乐性的重视,这对于长期以来重内容、轻形式的风气是有纠偏之作用的;二是每诗之后附有作意与作法,其作意即相当于题解,而作法相当于评析,但喻氏之作法更侧重诗歌的形式性因素如诗作的章法等等。对于这两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重印说明》中说“但本书偏重于艺术形式的分析,对思想内容注意不够,往往作片面的赞扬,有些议论流于空泛和陈腐”,其实,这或许是此书最有意义与价值的部分。
8、《中国名诗三百首》不是这样。它的编写单位与诗坛无关,编写人员没有一个是诗坛上的官、“星”、“妓”。相信他们是做学问的人,是干净的人。他们选稿应该是只讲文本为王的。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打开盛唐大门的钥匙
10、《隋宫》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 · 苏轼
12、此次出版《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以权威版本为底本,校以诸家总集、别集。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二百多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而上彊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是迄今最为通行的宋词选本。
13、《客至》杜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4、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5、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