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所以,“以德报怨”并不是孔子在提倡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孔子真正的价值观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的“直”,可以解释为“公正合理”。
3、因此,这样的人表面看来繁花耀目,但却不可能结果;虽终年勤苦,却一点收获也没有。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为之叹息的缘故。
4、我记不清是什么时间开始读书了。那时我还小,不记事。所以,我也不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我猜应该是一本小人书,或者是《岳飞传》、或者是《说唐》,或者是《杨家将》等等。或许是因为遗传,我父亲就爱读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熏陶。对于三岁的孩子,做父母的不用教,他自然会去模仿,做父母的不爱读书,孩子喜欢书的难度就大得多。
5、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6、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7、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8、意思:财物为身外之物,即使累积千千万万,也比不上读书的价值。
9、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1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11、“三十而立”这个词,现在大概可以被列为逼婚常用语。
1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13、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4、(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5、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6、古代贬低读书的说法也有很多,王蒙认为,其中最厉害的要数庄子。庄子有一篇名为《轮扁斫轮》的文章,讲的是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专门做轮子的木匠阿扁路过,问齐桓公在做什么,齐桓公回答,在读圣贤之书。阿扁说:糟粕也。齐桓公怒,问阿扁为什么说圣贤之书为糟粕,要求他说出道理,如果说不出,就要处死他。阿扁回答:“我做装轴的木轮子,需要拿一个锛子刨圆。我劲大了轴松,车走起来晃荡;劲小了轴紧,车走起来费劲。要做到不紧不松。这个规律只能靠我自己摸索,我父亲教不了我,我也教不了我儿子。而看书教不了我怎么使用锛子,那书还有什么可读的呢?”《轮扁斫轮》虽然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但是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有一些道理不能完全照搬书本,是要靠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17、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王蒙认为,虽然“下品”这个说法有争议,因为人品质的高低不能完全由读书的多少来决定,但是读书始终是一个人提升自己精神能力和精神品质的最好方法。在学校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阅读是可以延续整个人生的。阅读对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自身修养的关系,读书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经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的气场和风度变得不一样,甚至会改变人的性格和状态,使人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
18、 人家不必去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是。——唐寅
19、培根还说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我倒觉得会用知识是力量。知识是水,静水深潭,不动,势能无法转为动能,是没有力量的。
20、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1、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茅盾
22、出自《论语·子路》,很多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挂在嘴上。但其实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23、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