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1963年39岁2月,在华北某地参与并指导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9月,接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3、金银滩地处青海省海晏县,而位于金银滩草原中心地带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221厂据说,为了共和国的核事业,当年金银滩草原的1700多户牧民全部搬迁出去,无偿地让出了世代居住的土地。
4、氢弹原理实验成功后,王淦昌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不轻松!”
5、1957年33岁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
6、父亲是一个平凡朴实的人,物质享受对他来讲是格格不入的。
7、TA已经148岁了但人们的日常生活仍离不开TA(邓稼先的资料200字)。
8、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邓稼先的资料200字)。
9、走进大西北,潜伏金银滩,221厂里的秘密岁月。
10、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培养爆轰实验的队伍,王淦昌专门给年轻人上了一周的培训课,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实验分析。在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就绪后,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燕山山脉古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
11、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2、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3、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1950年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导了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和实验工作,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4、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15、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6、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7、1956年,王淦昌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并被选为副所长。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8、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19、工地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更艰苦的是科研环境。最初爆轰实验用的炸药和部件,全都是在帐篷里用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搅拌出来的。在帐篷中搅拌炸药十分辛苦,因为帐篷通风不好,整个帐篷内都充斥着炸药粉尘,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并且搅拌者还要快速搅动。虽然工作辛苦,但年轻的小伙子们却都干劲十足,越是苦差事大家就越争着去干,最后干脆轮流搅拌。50多岁的王淦昌也要争着干这个活,大家看着心疼,就把他推到帐篷外,但只要没人注意,他又会回到帐篷里。
20、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21、1940年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22、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
23、抗日战争年代,生活极端艰苦,我们全家七口人随浙江大学辗转迁到贵州,全靠父亲微薄工资维持生活。那时父亲得了肺结核病,境况十分艰难,就在此时,为支援抗日战争,父亲将结婚时仅存的金银首饰全部捐给了国家。后来家中养了一头羊,以羊奶补充营养熬过了艰苦岁月。
24、1946年1月22岁,在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6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是年,许鹿希考入北京大学,在给一年级物理课助教时,两人初识。
25、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26、1964年40岁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7、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28、1945年8月21岁,邓稼先大学毕业,正当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之时。9月,在昆明文正中学执教数学。
29、1935年11岁,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
30、 四: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巨大贡献
31、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