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2、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20日开始,至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节气表明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气温升高。(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拼音)。
3、夏季:立夏( lì xià )、小满( xiǎo mǎn )、芒种( máng zhòng )、夏至( xià zhì )、小暑 ( xiǎo shǔ )、大暑( dà shǔ )。
4、 云团与空气摩擦而生电,闪电则是云层间、云地间或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的猛烈放电现象;空中激电而发出的声响即是雷;云中的微小水点积重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持时,下落而为雨,雨滴直径约0.1~7毫米;雨遇寒气凝结成六角形白色结晶体,漂落而下叫雪,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和温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状、雪片大小也就不同;雨遇冷气凝结成大小不一的冰块随雨降下,便是冰雹。雹呈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大小不常见的 5~50毫米;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为水点是露,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
5、 山岳: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的称为山。并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高大的山称为岳。一般的概念,也把山岳、丘陵通称为山。山按成因分可分为褶皱山、断块山、侵蚀山、火山等;巍峨:山的高大雄伟貌;
6、 沙漠:沙质荒漠。地表覆盖大片流沙,分布各种沙丘,在风力的推动下,沙丘不时移动,往往侵没农田、村镇、道路;沃壤:肥沃的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在成土母质、生物、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种、施肥、灌排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
8、 闽南话与立春有关的俗语有:“立春(cun1),万物伸(cun1)”,意思是:到了立春节气,万物都开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