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在是量太多,而我又自不量力,希望~~可以尽我所能的读懂大家。所以,我必然会有误读、遗漏与贻误之处。亲们,多担待啊!
2、穗穗简评:比喻比喻,一些比喻,一定要令人读着舒服与精当。这点很重要。好了,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3、两者里面,都是阴阳相济、男欢女爱的隐喻。但此诗,稍稍有些陷于自我演说的陷阱里了,如此,也就被话语的“雨”或喋喋不休的“欲望”淹没了。
4、我们不用专业的懂音乐,我们只要听就好。如果你觉得好听了,就是听到了音乐给你讲诉的故事,哪怕这故事很朦胧、看不清,却也依然很动人。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本身。
5、与海子的著名诗篇《祖国(或以梦为马)》相类似,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诵,其重要原因即在于该诗具有纯粹的“吟唱”性质。这首诗由于语言朴实,意思明晰,不存在理解上的任何障碍,因而对它采用“吟唱”或“朗诵”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解读”方法。从作品朗诵时的声音效果来看,这首诗的音调是欢快、幸福的,充满温馨之感,表现了诗人对于日常生活和整个世界的热爱与眷恋。然而从诗人的真实灵魂状态着眼,则能“听出”作品“欢快”、“幸福”语调之外的另一种声音:“漠然”、“沉痛”。这种“漠然”、“沉痛”的声音构成了作品的“深层音调”,与作品“欢快”、“幸福”的“外表音调”形成内在冲突。分析起来,作品的“深层音调”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带有“隐遁”色彩的意象画面即开始显露,至结尾四句,尤其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隐遁”意愿的再次强调,作品的“内在音调”便得到了“定型”,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受到伤害而对“尘世”产生的冷漠与厌倦心态。因此,朗诵这首诗时把它的“外表音调”(欢快、幸福)渲染得愈加充分,作品的“深层音调”(漠然、沉痛)也就显得愈加令人“惊心”,由此构成了作品的“外在情感”(表面的幸福、热爱)与作品的“内在情感”(实际的冷漠、厌倦)之间的深刻矛盾,使得该诗因为具备情感表现上的张力而更能打动人心。
6、作品与音乐的契合点:背景来自盛夏时的一条种满梧桐树的路,在树上有几只蝉在鸣叫,正好呼应了《某某》全书的第一句话: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教室窗外枝桠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同时,这条种满梧桐树的路和专辑的名字又与《某某》的最后一句话相呼应:三号路依然长得没有尽头,梧桐荫还是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