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对现代法律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法家"与"阴阳家、儒家、墨家、明家、道德家"被列为"六家"。法家是顺应历史潮流而诞生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法家的崛起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法家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3、“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术的实质是统治者对属下的制驭、控制之术。这集中体现在用人制度上。韩非认为“术不欲见”,就是通过君主让臣下不知道任免、赏罚、生杀,一任君主掌握。君主要将“术”藏于心中,使群臣猜不透君主的想法。这是一种用人制度,也是一种操纵控制之术。在术治之下,臣民没有一点自主余地,一切权力全部收归君主。表面上看,作为用人制度,术治达到高度的统全国一致,步调统很有力量。其实,臣民完全丧失独立性,成为被动的棋子,没有一点创造力可言,这种统一和集中是要不得的。除奸是术治的重要内容。韩非以非常规的例证以证常规之事,将常态的人引下人人自危的境地,这种术治必然留下社会灾难。
4、平心而论,儒家思想包容性强,体系博大,价值立场贴合中国主流文化,能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表,是不奇怪的。但是,在今天看来,儒家思想的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过于看重血缘伦理,讲究人情世故,这与国家事务的公共性质是不协调的。儒家思想,在某些人士看来能限制君权,防止专制主义;而在另一些人士看来则会对抗政府、抵制公意。战国时代,法家帮助君主变法改革,强化国家权力,在法家著作中,儒家被列为“六虱”“五蠹”之首,成为最主要的打击对象。你说儒家有没有与中央集权国家相对抗的倾向?汉代宣称“以孝治天下”,武帝时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生可以凭借研习儒学的身份和成就担任公职,后来竟出现“四世三公”的士族(也称“世族”)。儒生可不只是做做学问而已,他们还兼并土地,结果士族变得越来越强大,被史家称作“豪强”,成为此后几百年天下动荡的社会根源之一。
5、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7、韩非子深信人性恶。因为他是荀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荀卿)是其先驱者,他的弟子韩非子(韩非)则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与老师的政治思想也不尽相同,他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封建专制主义理论。
8、 第一个作用 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法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9、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10、法家思想随着秦朝的土崩瓦解,也就失去了它的市场。但是法家思想整合起来的这一套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的社会实践方法,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汉朝后来以儒学为中心,结合百家之所长,发展出来了一套经学体系。成为中国官学的核心,也被称为新王道。法家思想也像这么一涓长长的细流,最终融入了经学的汪洋大海!
11、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12、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13、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14、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15、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16、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17、首先,治国要讲究道与法。他认为国君应该了解掌握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原理,进而达到“见招拆招”的境界,才能造福天下。这种观点,趋向于哲学上的唯物论。
18、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19、《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0、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21、韩非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韩非子曾对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评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2、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23、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4、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5、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早就知道强国和爱民并重的道理。他们还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治国策略,形势宽缓时就会松弛一些,形势严峻时又会紧张一些。国家事务不是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张弛变动中有序地运动的。不论儒家还是法家,都有文武张弛的思想。韩非讲“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就包含着文武张弛的意思。他承认“上古竞于道德”,即认为在某个历史阶段上是可以有“宽缓之政”的,也就是说该文的时候要文,该武的时候要武,但不能拿“宽缓之政”治“当(急)世之民”,如此而已。所以,不能把法家思想看死了。
26、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27、我没有提中间阶层,是因为今天我只是要做一种关系的说明,不是具体史实的考证,关于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社会结构根源,上述文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是具体史实的研究,千万不要忘记还可以划分出中间阶层并加以讨论。
28、《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8/杂家
29、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30、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31、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32、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
33、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34、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35、说到中华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大部分朋友都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国天下的最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法家最终胜出。其它各家在那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很难实现治世的目的。法家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呢?因为它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
36、他反复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的由来,就是他的变法思想。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方针政策,没有什么方式方法是始终合适的。
37、个人认为,学习哲学就是给自己精神思想来一次从头到脚的神圣冲刷,哲学直接改造的是伱的思想精神,根本改造的就是伱的做人处事了。
38、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39、法家思想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系统有效的理论依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40、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41、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而担任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
42、但是,如果否定的对象不是殷纣王,谴责的罪恶不是上述那些反人类的禽兽行径,而是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主张,而且,这些政策和策略主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那为了少数人的个人恩怨而做道德化、妖魔化的批判,就要慎重了。所以,我认为,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该从殷纣王的案子中得到这样的启示:道德化或妖魔化的根据,必须是反人类的罪恶,而不应该是一般的政治和政策、策略问题。中国的法家思想显然是政治思想,就像西方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那样的思想一样,它们的内容,绝大多数不具有反人类的性质,其中许多还对中华民族、中国文明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不应做道德化批判或妖魔化咒骂,而应该采取历史化的态度。不过请放心,在历史化研究中这些思想中的不当和错误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批判和否定。
43、总之,“文明发展”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古代法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44、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45、「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6、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47、(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48、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49、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字。居然把统治者,统治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哪怕你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所谓的“驭民之术”了。《商君书》可谓是集法家之丑陋和阴损之大成,读后令人不寒而栗。
50、他强调了客观的真实性,也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存在。从历史的角度讲,他的观点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51、第统治的核心是权衡法、术、势三者的关系。韩非认为法就是就是法律法规。由官府制定并且颁发下来,让天下百姓都要了解。术是国君的权术,也就是法需要由术掌控。
52、我们知道,伪古文《尚书·泰誓》中列了一些殷纣王的罪名,像“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等等,《史记》引述的《泰誓》与《牧誓》相近,两者都没有这些内容。这些超出《牧誓》和《史记》所引《泰誓》的内容显然是后世编造的。春秋后期,子贡说过:殷纣王的罪过没有那么严重吧?君子最怕沦落到卑下之处,一旦身在那个处境,什么脏水都会泼到你身上,洗都洗不净啊!这说明在当时殷纣王已经被道德化或妖魔化。这种情况经战国到两汉基本定型。从那以后,符号化了的殷纣王,就成为人民群众对暴君宣泄仇恨的对象,也成为贤明的统治者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在这种情况下,殷纣王到底犯没犯过伪古文《泰誓》所说的上述罪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人民有了对暴政表达憎恶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到了20世纪理性昌明的时代,替殷纣王翻案,仍然无法实现。
53、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54、法家反对儒家思想,反对以孝为本的仁义,主张以国家天下为本的大仁大义,尤其反对借口仁义与政府法令相对抗的行径,这有没有一定的历史的合理性呢?法家还对社会不公现象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真正犯法为逆的往往是那些“尊贵之臣”,可是执法机关却专门欺侮制裁“卑贱”小民(《韩非子·备内》)!这是不是真实的社会存在呢?
55、法家思想究竟是古代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还是少数几个不齿于人类的妖孽打开地狱之门放出来的恶魔?
56、学思行|陶杏华:道教与精神分析语言观的比较研究
57、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3/墨家
58、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59、韩非出身儒家,但他的思想体系却是法家。他多次上书韩废王用法家思想治国,却没有受到韩废王重视。
60、韩非的法制思想有其深刻之处和合理性,同时又十分强调君主专权,其结果是导致暴政、酷政。他的法制思想是自相龃龉的。这种法制思想引领下的法制观念,实际上偏向了君主专权的一方。法的公开性、公正性被淡化,消弭于法制强制性中,法作为治术无大作用,成为空文,突显出来的是术治,尤其是位势、权势之法。这种法制观念,成为社会普遍理念之后,留给传统的就是一副生杀工具,一口砍头刀。民众在实际上没有法权,当然也没有法治保护下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61、儒家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己任,求一太平盛世,在俗世之中又高于俗世。
62、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63、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64、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65、哲学的作用。未学习哲学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学进去了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握好哲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定的俗气和幼稚。不难发现,学习好哲学之后,我在看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冷静,思考问题特别的辩证,思考内容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些在某些网络论坛进行辩论、贴吧发言和平常与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在回答你这问题的时候,思绪措辞也比未学习哲学之前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符合逻辑。
66、韩非的法制观点是尖刻、偏狭、片面、僵死的。虽有其敏锐性,但也有偏颇。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根据人皆自私的原理,他反对用仁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治国。他说统治者要治理好臣民,只要掌握赏和罚就可以了。其中他尤其强调要重刑重罚。臣民做事必须完全符合君主的命令、要求,有任何一点过分或不及,都要加重处罚。韩非认为只有君主充分掌握刑罚大权,国才能治。刑重才能国治,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实际上刑罚要准确、适中,重要的是民众自主、自立、自爱、自尊。重刑可以得逞于一时,获得表面的国治,其实危机很快就会到来。秦虽统一六国,但二世而亡,“终为天下笑”就是例证。
67、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68、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69、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百姓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相亲,不相贵,不相犯"。法家作为主要派别之他们对依法治国仍有深远的建议和想法,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并把法律作为强制按章办事的工具,这些体现了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集中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规则。
70、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71、战国后期,混乱已久,统一是趋势。在这种情况,谁的力量最强大,谁就有机会成就霸业。
72、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73、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74、“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
75、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76、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7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78、不过,如果愿意换一个角度,在“文明发展”的意义上来看问题,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文明”指的是由统一的制度和文化整合起来的人类共同体。据汤因比和亨廷顿的研究,文明的竞争甚至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今天所谓的西方世界,从文化上说,源自于古希腊。古希腊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有着众多城邦的操不同希腊方言者的世界。城邦讲究独立,于是,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双重标准、拉帮结派、割地赔款、屠城灭国、奴隶制度、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就成为邦际关系的常态。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这些城邦习惯又转化为处理民族、国家、时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做法。与之同时的,还会经常出现帝国的身影。帝国是城邦或民族国家联合的极端形态,它不但不会消除城邦时代和民族国家时代的上述那些问题,反而会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1840年起,中国被西方列强拖入以他们的规则为规则的世界,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尽了苦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过,当今世界仍然处在以国家联盟相互对抗来维持均势的危险境地,和平仍然是脆弱的,维持和平的代价极其高昂,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
79、从阶级构成上看,最高统治者本属于社会上层,他们与其他社会上层应该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不过,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整个社会包括上层和下层在内的全体的统治权,这又决定了他们与上层中的其他人是不同的。这时的最高统治者心里想的是什么?过去我们认为他们想的是如何保护他们所出身的上层阶级的利益。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是不全面的。其实,除了与其他上层成员联合起来统治剥削下层人民,他们还想着要限制其他上层人士的势力,防止他们与自己争夺最高权力。对于下层人民,除了要压迫、剥削他们,还会想到要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一方面免得因为生计困顿铤而走险,反抗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们有能力向国家提供足够的赋税徭役。如此看来,最高统治者与社会就形成了既对立又亲和的复杂关系。对于上层,一方面要联合他们共同对付下层人民,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他们对王权的觊觎和挑战,防止他们与自己争夺下层人民;对于下层,一方面要防止他们反叛,另一方面,又要联合他们共同反对其他上层人士的为富不仁和桀骜不驯。其他上层人士和下层人民之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他们都是社会,都与公权力对立,如果公权力无道,他们会联合起来反对乃至推翻公权力;另一方面,两者之间还有着经济上剥削被剥削、社会上歧视受歧视的矛盾关系。公权力内部也有结构性矛盾。除了最高统治者之外,还有大批服务于公共机构的官僚,他们或者出身社会上层,或者出身社会下层,他们与自己出身的阶层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方面会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滥用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又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压榨社会以获得利益,甚至剥削他们出身的那个阶层。至于与君主的关系,一方面他们的权力来自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他们的某些个人利益又必然会与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再者,他们虽然也靠剥削社会而生存,因而与社会有着尖锐的矛盾,但他们与自己出身的那个社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代表公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只能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了。他们很清楚,只要让政治的运行保持基本的稳定,最广大的社会下层就是自己的社会基础。因此,维护长治久安的最有效办法,一是加强公权力,褒扬它的公共性;二是严格约束官员,尤其要限制出身尊贵的大臣的野心和权力,不允许他们染指立法权,防止所有官员借行政和司法之机以权谋私;三是大力保护下层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社会秩序,维护自己的统治根基。这些不就是法家批评“尊贵之臣”的飞扬跋扈,替“卑贱”小民鸣不平的社会根源吗?不就是他们倡导法、术、势的社会根源吗!
80、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非喜欢研究法家的学术思想,他的观点源于黄帝和老子。他结合道家思想的精髓,探讨法家治国的道理。
81、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