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2、译文: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3、《山家》唐朝·张继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4、故事从那次失眠说起,关于枫桥,关于寒山寺,关于一个落魄诗人的黄粱美梦……在唐朝,所有读书人的命运都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进京赶考。参与科考可以走上仕途,改变命运。对于张继来说,自然也不例外。
5、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局面还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浙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最经典的诗作,百读不厌,即使跨越千年,依然魅力不减。
7、“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
8、总之,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9、全诗紧扣诗题,抓住江南水乡深秋月夜的特有景象,从闻与见两个角度,描写孤舟夜泊时的近景和远景。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物象。霜花满天,已是深秋季节;残月已落,表明夜色已深,寒鸦的啼鸣更增加了午夜的凄清。
10、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11、《枫桥再泊》是唐代诗人张继重游苏州寒山寺写下,《枫桥再泊》的后两句引用了《枫桥夜泊》诗的源字,词语有所颠倒。《枫桥再泊》和《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诗人饱受兵乱游离失所的”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对照《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可以看到《枫桥再泊》几乎是沿用了《枫桥夜泊》的源字,只是词语有所颠倒,把“月落乌啼”改成“乌啼月落”,夜半改成“半夜”。“夜半钟声到客船”和“ 依枕尝听半夜钟”点明了钟声传到客船的时间都是夜半。《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了诗人饱尝兵乱,流离失所的生活后面对”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12、张继与刘长卿同时代,与皇甫冉交情深厚,他为人忠厚,曾经当过盐铁判官,只是上任后不到一年就病逝,好友刘长卿曾作悼诗,“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百姓们更是对他赞赏不已。张继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这首诗以淡雅清幽的笔触,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夜泊枫桥的情景,真实而感人地反映了客子羁旅漂泊的愁思。
13、该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无法入眠的淡淡忧愁与悲伤之情。
14、“山外青山楼外楼”出自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全诗如下:
15、诗人用“落”字状写残月的沉浸,用“啼”字形容寒鸦的哀鸣,用“满天”极言秋霜的浓重。在这样一个凄清萧瑟的秋夜,诗人泊舟江上,心头平添一层羁旅劳顿、漂泊无定的愁思,从而使所见、所闻和所感浑然一体,形成凄清萧瑟的画面和水乡秋夜的特殊氛围,把诗人对枫桥夜泊的感受透露出来,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16、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17、第二句又用江枫、渔火、愁眠,具体写枫桥夜泊的景象和感受。诗人泊舟江上,秋风吹来,侧耳静聆,江岸上枫叶瑟瑟;举目四顾,江面上渔火点点。满目迷茫而凄凉的景象,不能不勾起旅人的愁思。“对愁眠”正表明诗人的主观之情,已渗透于秋夜景象之中;而秋夜的凄清寂寥之景,也映衬出诗人的孤孑寂寞之情。前两句明暗交替、冷暖映衬,加上尾句的动静结合,让诗文显得跌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