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畅 (题商山庙) 商洛秦时四老翁,人传羽化此山空。若无仙眼何由见,总在庙前花洞中。
2、 有⼈曾谓我“只粉屈原”,稍加更正,那应该是“屈原诗”。屈原之名,哪个不晓?但真正含义是什么?却罕见深究。所谓屈原研究,常落⼊连篇累牍的训诂考据,把象腿都摸烂了,却不知⼤象在哪儿!两千三百年过去了,只剩时间之⽼和一大堆空洞的赞颂,屈原之孤独,也算世界奇观了。
3、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4、张又新 (谢池)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
5、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6、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7、陈去疾 (西上辞母坟)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8、 2019年,当我着⼿写组诗《⼤夫,我是你身边⼀滴⽔》,随⼿⼀翻资料,顿时被屈原身世之渺茫、⽣平之混乱所震惊,不说别的,仅著名学者推算的出⽣⽇期,就多达⼗⼆种:公元前33333333333335……①这还不算没浮出⽔⾯的、⺠间或私⼈研究的成果。太多猜测,最后只剩⼀个答案:没有定论,全是猜测。诸多猜测中,⼈们可以信⼿拈来、各取所需,连我也不能免俗,那年九⽉,我获得意⼤利Sulmona国家⽂学奖,需要写⼀篇受奖辞,因为Sulmona是古罗⻢⼤诗⼈奥维德的故乡,⽽奥维德和屈原的命运如此相似,都深受流亡之苦,⼜以最深切的流亡体验创作出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故⽽屈原简直是我的先天依托,且不说我⾃始就把他当做⼀位精神向导呢。幸运的是,奥维德出⽣⽇期很确定:公元前43年。⽽说来也巧,我第⼀个查到(碰上的?)的屈原出⽣时间,赫然是公元前343年(诸君请看,上列屈原诞⽣⽇期中,就有公元前343年在),就是说,⼀个可能,屈原不多不少早⽣于奥维德三百年前,他堪称⼀位奥维德跨⽂化的三百岁⼤哥!屈原⾃沉汨罗,奥维德客死⿊海,都引来古今中外⽂⼈雅⼠多少浩叹,但也同样,令不同⽂化的诗歌思想者获得激励,在被杰作印证的厄运之途上前赴后继。这样的受奖辞,当然讨好,奥维德的乡亲们,顿时把我认作他乡的故知、久别的归⼈,让我好好享受了⼏天美好的乡情。感动之余,我也不得不承认,幸亏屈原有那么多“可能的”诞⾠,让我这公元前343年的说法,没沦为纯粹杜撰。但,此外那⼗⼏种“说法”呢?⼜有哪⼀个可靠?我算⼀个坦⽩的案例,可⼜有多少⼈纯然图⽅便,顺⼿拿⼀个⽇期说事,却毫不在乎偏离“事实”多远?(屈原的诗最短)。
9、译文:河神啊,与你一起游九河,急风冲起河水泛洪波。乘坐水车荷叶做车盖,双龙驾辕双螭来拉车。登上昆仑纵目望四方,心意飞扬胸怀多宽畅。
10、于季子 (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11、 相⽐于线性的历史——时间叙事,屈原诗多层次地、⽴体地建构语⾔空间,因⽽能持续深化地追问诗意。通过作品内涵⼀层层叠加,最终给有限的篇幅,砸进了⼏乎⽆限的坚实质量。想想《天问》的穷追不舍吧!时间并没有消失,它(它们)只是化作了诗作的内在层次之⼀,在语⾔内流转和循环,由此让作品保持鲜活。但在更⾼境界上,单个时间不起主导作⽤,起主导作⽤的是统摄种种时间的“共时⽂本”。空间诗学的定义,就是建⽴⼀个⾃洽⾃⾜的语⾔⼩宇宙,以包含所有时间的可能性。毋庸讳⾔,它的指向,是⼈类的根本命运。它切⼊⼀切历时的“事件”,发掘内含的共时“处境”,再以那根本的“不可能”反观此时此地。这样,是不是所有悲剧⾥的⽇期、⼈物,都显得虚幻了?就像有⼀双沉船⾥的眼睛,从海底透视着⽔⾯的船只,它们的“未来”,那么⼀⽬了然。⽤我写过的⼀个思想:形⽽下下——形⽽上。对普遍存在的认识,就在每双脚下,狠狠挖掘它,直到⼀条隧道,沟通了所有⼈、所有历史。
12、 贫弱⽂学的标志,永远是⼤主题,⼩形式。更准确地说,⽂学,⽆形式即⽆思想,弱形式只配有弱思想。新诗写了⼀百年,如果还没能⼒建⽴成熟的美学,只能怪我们⾃⼰⽆能,对不起屈原诗那个源头!
13、李绅 (却望无锡芙蓉湖) 逐波云影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14、这个“牢骚”发的有多牛B呢?奠定了屈原是上承《风》《雅》诗人,下启两汉赋家,一个承先启后而最有创造性和最有影响的伟大的天才诗人。
15、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16、王勃 (别人四首)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17、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18、 但,在我看来,这个“⽈”字,恰恰是⼀把最关键的钥匙,能打开《天问》宝藏的⼤⻔。
19、鲍溶 (长安旅舍怀旧山) 昨夜清凉梦本山,眠云唤鹤有惭颜。青莲道士长堪羡,身外无名至老闲。
20、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突然间像旋风样升向云中。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21、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而且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屈原反复劝诫楚王,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22、 但,倘若更进⼀步,让我们剥开⽂字的斑斓外⾐,直探精神内核,则不难发现:存在之思,才是诸⼦百家思想的真正汇聚点。⼀如两千年之后的海德格尔所说:“所有伟⼤的思想家,归根结底只说出了⼀种思想”——对“存在”追根究底、反复诘难,正是先秦时代最令我们震撼的诗意。
23、 在中⽂传统中,第⼀个(或许也是最后⼀个?)清晰击中这要害,并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深思这个思想传统的,正是《天问》。
24、 屈原⽣平之谜,或许永远不可破解。
25、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26、 《天问》全篇,提问是贯穿的原动⼒,命名(万物)是反思的对象,⾃我是思想的最终落点。
27、王维 (阙题二首)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8、 和屈原诗遥相呼应,我们的“观念性”思考,也必须在不同⽅向上全⽅位展开:
29、我向来反对死记硬背,背诵理解了《离骚》有一个很大的附加好处,就是后人有很多文章会引用他的句子或者学习他的手法、句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很多问题。不像《滕王阁序》有那么多的用典,读起来反而费劲。
30、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31、《九歌·礼魂》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楚辞,一说礼魂为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庄重的祭祀礼仪。礼魂,由美丽的女巫领唱,男女青年随歌起舞,还要传花伴歌伴舞。屈原记录了这个庄重的祭祀仪式。另一说礼魂为对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属于九歌之列。
32、第禁朋d。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d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33、崔国辅 (渭水西别李仑) 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34、此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东皇太一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35、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36、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37、当然这个还是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毕竟现在高中课本才有《离骚》的节选。我们家孩子因为从小唐诗宋词背了一些,文言文也读了不少,所以理解起来相对轻松一些,当然我也没有要求他背。
38、乘赤豹兮从文,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39、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40、 从“薄暮雷电,归何忧?”起,⾄“何试上⾃予,忠名弥彰?”,共⼗七⾏七问。《天问》结尾,历来有争议,盖因年代久远,错简难免,历代都有⼈试图重置梳理,近代极端者如谭介甫先⽣,⼲脆给他的著作冠以《屈赋新编》④之名,“编”⽽造之,⽆中⽣有地给《天问》结尾加上⼀个“乱⽈”:“天命反侧,何罚何佑?⻬桓九会,卒然身杀”。这前⼆句收得精彩,可后⼆句怎么解释?谭先⽣不是研究,更像杜撰!对我⽽⾔,品读这段,当着眼于起句点出的“归途——归宿”,和中间“悟过改更,我⼜何⾔?”那振聋发聩的⼀问,这才构成了《天问》的真正落点。《天问》巡游九天⼋极、四海五湖,终于返回实处:诗⼈之所在、⾃我之所在。⼀个九死⼀⽣⽽挣脱不得的命运。⾔辞滔滔,改变不了宿命的残酷,诗歌千呼万唤,可最终,薄暮压顶,雷电交加,所归何处?能归何处?谁能挣脱那句“我⼜何⾔?”的千古之叹!夫复何⾔啊,屈原诗2300年前为古今(中外)诗⼈发出的慨叹,⾄今余响不绝。诗⼈并⾮不懂,性格决定命运。⾼洁的⾃我,乃⼀切厄运之肇因。所以,“我⼜何⾔?”出现在⻓诗终结处,不该仅理解为对他者(君王?)所说,这正是诗⼈中夜⾃问,给⼀个死结的⽆解之解,也是对诗歌美质的终极肯定。《天问》⾃⼀“⽈”字起,⾄⼀“⾔”字终,⾸尾之呼应,还可能更完美吗?“都说是……我还能说什么”?这两问之间,是不是含括了整个⼈类⽂明史的沧桑苦衷?⽽更棒的是,在命运的终点上,并没有⼀个屈服的句号,它仍被赋予了那个⼤⼤的问号,尽管,那只是⼀个⽆奈的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