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句,仍然来自于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2、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吧,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连搬了三次家。第一次孟子家住在墓地旁边,调皮的孟子就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后,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第二次搬家到了市集,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看到后,又皱起眉头:不行,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第三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妈妈很满意的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了战国时期很伟大的学问家。
3、侯门一入似海深,欲讯卿卿问鬼神?此情惘然逝如梦,镜花水月原非真。
4、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5、近两年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英国媒体针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越来越多,刘晓明受访频次不降反升。一些记者在抛出一个敏感问题后,只给他很短的时间回答,然后就强行打断、插话。此时我们经常听到刘晓明说“请让我把话讲完”,然后继续论述。主持人还经常混淆概念、岔开话题、无中生有。“这时你也可以拂袖而去。但这样做,英国观众一是觉得你理亏,二是觉得你没有气度。”刘晓明说,自己应对这种局面有“三套武器”。
6、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7、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8、·2020年7月19日,刘晓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安德鲁·马尔访谈。
9、在中国外交史上,英国扮演着复杂角色。1874年,英国探路队探查缅滇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农历正月,探路队不事先通知地方官擅自闯入云南,打死当地群众,扬言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当地群众奋起反抗,打死马嘉理,将探路队赶回缅甸,史称“马嘉理案”。随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其中包括清政府赔偿20万两白银;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派特使前往英国,当面向女王道歉。
10、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1、同治年间,陕西地区的回民发动反叛,陕西甘肃新疆大乱。董福祥为宁夏固原人,当时是宁夏地区当地袍哥会首领家庭。在回乱时期,他组建了一支队伍,不仅和乱兵作战,也抵抗清军的滥杀。同治七年,号称手下有三十万大军,都是不愿叛乱的回族和汉族百姓。
12、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
13、是非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的多心,多心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14、再看左宗棠,同样主张不留财产给子女。左宗棠信奉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5、 有六个原因使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特别纠结。
16、 第我们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事情。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有一句名言: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正确的做事;因此,每个人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是非观,要相信光明,追求公正,绝不能因此某些人不遵守道德的底线就失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腐败就是腐败,错的就是错的。错误的事情绝不会因为做的人多了而变成正确。
17、“叠次电谕李鸿章兼程来京,迄今并无启程确期电奏,该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起程。”
18、其次,要舍得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花钱。人生在世,朋友很重要,特别是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朋友,这些人都值得去珍惜。如果对方遇到了困难,千万不要吝啬钱财,因为这样会寒了朋友的心,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19、7月23日,慈禧太后已经急了,要求滞留上海的李鸿章速速进京:
20、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21、在庚子之变中,人们对这场浩劫的始作俑者评价也是分化严重,有人会认可义和团的行为,有人则会痛心义和团的行为,也有人会理智看到行为背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