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穆旦:《穆旦诗文集》,第251页。
2、(14)朱自清:《新诗杂话·译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3、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对器物进行描述,准确运用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对器物进行全方位介绍。中间要有详有略,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50字)。
5、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于“共生、共死、共哭、共笑、共吟、共唱”中
8、由此可以看出,穆旦译介普希金诗歌是欣然、主动的,这位在颠沛流离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始终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充满了向往,在美国期间,学成归国的志向始终没有改变。夫人周与良曾撰文回忆诗人在美期间的状况,叙述了穆旦即使是在写作论文的紧张时期,还不断阅读毛泽东的文章。穆旦回到新中国的信念强烈,源于内心对家国的情感,也促使他在即将毕业之际面对其他地方的工作,不为所动,坚持归来。后来穆旦携妻子归国也是历经曲折,但仍不改初衷,向祖国献礼的心情真诚、迫切。在美国期间,除了两首标记为1951年的诗歌创作外,再无诗歌创作的记载。从此前他学习俄文的投入情形,可以判断,译诗已经代替创作,成为穆旦在诗歌园地里开辟的另一天地。这种选择是穆旦文学精神的真诚归趋,而不仅仅是参与文学建设的权宜之计,其本质源于中国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传统“士”的情怀。穆旦是在国家、民族忧患与苦难的现实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追求国富民强、民族的崛起是其理想。众所周知,穆旦早在南开中学学习时,即关注社会现实,《哀国难》中“洒着一腔热血”的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无论是在西南联大的校园写作,还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穆旦的赤子之心、民族情怀,赫然于纸上,因而才有充满痛苦的“赞美”——“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将“民族的起来”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对“家国”始终怀有不渝的情感,新政权的建立促发他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实践。所以,无论是译介普希金还是丘特切夫的诗歌,或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都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是其写作理想的延续,而不只是为得到出版机会、为获得主流文艺界接纳所做的努力。
9、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0、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篇二:《赞美老师》)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11、在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题并列展开。文章段落属于横向联系,运用并列关系将要写的东西分别呈现,使读者对文章主体一目了然。
12、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