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陶算不上唐朝一流诗人,但他这首反映战争题材的诗赢得了千古好评,因为心怀家国天下、视死如归的将士们豪壮的生命里浸透了悲凉残酷。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2、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3、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4、 在这些西南少数民族精英的表述中,“中华民族”是包括西南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组成的一个整体,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西南少数民族应该和这个大共同体中的成员休戚与共、团结奋进,以增大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24)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____李益《塞下曲》
7、少年行(选一)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8、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形容战争即将爆发的诗句)。
9、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10、(《木兰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11、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12、此写伤春的悲愁之情。“花落春去也”,无限春光随流水。敏感的主人公为此不胜感伤,遂以酒浇愁,希望借此消解心中的郁闷。酒醉之后,春天又在梦中回来了,却又担心被忧愁惊破,唉,这“春”梦也做得不踏实。这两句所要表达的,便是这种情境。
13、 石启贵撰写《汉苗同源论》一文发表于《中央周刊》。他从“苗汉由来”“苗语歌曲”“苗华名称”“医药干支(即天干地支)”“姓氏同一”“宗教习俗”六个方面进行了考证,提出:“中华民族,由来之说颇多”,但“无论何说,均不能否认苗汉是同出一源”,“苗汉实为同源异系同木分枝,皆黄帝之后裔属汉族之支脉”。且“前举六项,仅就荦荦大者而言,其他例证之点甚多”。他呼吁本族同胞,“群策群力,共奋起来”,“同是中华民族,同建中华民国”。《中央周刊》编者认为,石启贵证明汉苗同源的文章,“可为发扬民族意识与精神之参考”。
14、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15、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1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17、《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18、《神圣的战争》是响应伟大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是由民间发布的、用音符写成的第一篇檄文和第一个战争动员令,在苏联音乐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阿列克桑德罗夫写道:“我从来不是什么专职军人,但我手中也有武器——歌曲。歌曲也能打击敌人,和任何武器一样!”
19、诗人往往会从英国赶来……一群西装翻领上佩戴着白花的贵公子,他们也写些反对佛朗哥的诗。在思想文化史上,没有任何题材要比那场战争更能激发诗人的创造力了。在西班牙洒落的鲜血,像块磁石般,让一个不平凡时代的诗歌为之战栗。
20、这首诗是唐德宗时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所写。诗人借助对边城早秋景色的描写,抒发了消灭侵略者、保卫国家的信心和勇气。
21、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才能赋予我们继续的勇气。——丘吉尔
22、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
23、人生若无值得牺牲之事,犹如白活一场!——小乔治·巴顿
24、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杜甫《春望》
25、和张仆射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6、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7、早期最著名战争诗句是屈原所作《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2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9、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3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1、李贺是中唐著名诗人,生活于唐肃宗时,是与韩愈、刘禹锡等同时的作家。他从小就显露了惊人的才华,但是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因此倍感压抑,二十七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浓墨重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整个诗歌史上别具一格。
32、 本文认为,经过历代中央王朝的长期治理与发展,至清代中后期,西南地区总体上已汇入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主流,西南各民族已和中国境内各民族结合成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即中华民族的“自在”状态。在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过程中,西南少数民族精英的“中华民族意识”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感受”到“理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西南少数民族“我族”意识的兴起,但他们对于“我族”的标举,不是一种割裂性的“我族”中心主义,而是以强调自身乃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根本前提,本质上是反对“五族共和”狭隘性的承认诉求。他们表达出来的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各成员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是基于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强烈的内心认同的“原发性”情感。
33、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3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3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6、不过,巴列霍接下来的断言,则有待商榷:“我们该对世事负责,因为我们拥有最令人敬畏的武器:文字。”
37、边角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38、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杂曲歌辞·出自蓟北门行)唐·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39、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
4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1、无论如何,欧文的序言旨在拆穿诸如亚里士多德和毛奇这种信奉战争能带来好处的智者:
4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43、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44、战图、生民、枯骨、神灵、江水与血水,诗人用这一系列让人不太喜欢的意象串起了两首诗。后人评价它们“词苦声酸”,读到的人尚且心旌摇曳,魂不守舍,当时亲身经历这一切的诗人和百姓们,又有着多重的酸苦呢?
45、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46、伟人之所以伟大,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效忠于他们的下属。——巴顿
4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选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8、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
49、阿列克桑德尔·阿列克桑德罗夫(1883~1946)是著名的苏军红旗歌舞团的创始人、团长、艺术指导和合唱指挥。他是苏联人民艺术家,两次获得苏联国家文艺奖。他是苏联国歌和俄罗斯联邦国歌的曲作者。他的歌曲作品大多是男声合唱曲,富有阳刚之气。
50、历史会对我友好的,因为我正在创造历史。——丘吉尔
51、假设这是聂鲁达的策略,他还是忽略了一件事:评判孰好孰坏是人之天性。正因如此,西班牙语,以及其他所有欧洲语言,才会有一套形容词——比较级——专门为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