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3、“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愿望行事的话,可想而知世界就会混乱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合理引导欲望。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荀子经典名句)。
4、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5、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容易受局部的蒙蔽,因而不能明白大道理。眼光不妨放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广,格局更大。
6、出自《荀子·乐论》。不具有丰富的特点、不精粹,就谈不上是美的。
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10、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荀子经典名句)。
1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2、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13、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14、出自《荀子·儒效》。隆:兴隆。不学习,缺乏正义感,只追求财富名利,这样的人是庸俗的。
15、(天道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用治世的方法去应对它,便是吉祥的。用混乱的方法去处理它,便十分凶险。)
16、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将进步;小人不去做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却对由天决定的事由浓厚兴趣,所以他们每天都退步。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为的,就是所谓“天决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强求。但很多人就是对这些事心心念念、抓着不放,守株待兔,幻想着天上掉馅饼,寄希望于福利彩票中大奖、发横财。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进步,积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17、成功之路,肯定是复杂的,肯定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肯定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而大多数人对于成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幻想”之上。记住,“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
18、14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9、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20、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2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2、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23、出自《荀子·非十二子》。(释义)不为虚名所诱惑,不为诽谤所吓倒。
2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2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7、(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2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30、爱荣誉而讨厌耻辱,爱利益而讨厌祸害,是君子和小人相同的地方,至于他们用来索取荣誉、利益的途径可就不同了。
31、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32、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33、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34、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35、出自《荀子·非相》。要想知道过去的情形,那就看看现在。
3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