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书》也难逃此劫,最后只剩下了一部,藏在当时的儒学博士伏生家里。
2、鵸鵌这种鸟,长得像乌鸦,三个脑袋六只尾巴,常常发出人类的笑声,传说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做噩梦,还可以祛除凶邪。(佶屈聱牙)。
3、又如白居易的诗句:“残芳悲鶗鴂,暮节感茱萸。”
4、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言,是指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这些文章并不佶屈聱牙,有的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文言文或古书都佶屈聱牙。
5、出 处:《明史·文苑传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6、不过,说出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大家肯定就认识啦~其实鸲鹆就是——八哥。
7、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学者先贤接力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典籍。
8、9,老金感到很不好意思,说出的话有点儿佶屈聱牙,只见他脸红脖子粗的说;“这个女的是咋回事儿?是……是和你们一起来的吗?”。
9、《山海经》: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0、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11、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
12、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二回:范大人道:“如此说来,你家太老爷你自然是认得的了。”
13、尚书,被称作《书》、《书经》或《尚书》。尽管称呼不同,但都没有离开“书”字。
14、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聱牙佶屈,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最早出自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15、裒多益寡,意思是减少有多余的一方,补充给缺少的一方。《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裒:减少。益:增加。
16、(解析)C。文段开篇提出,一般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累积导致的结果,随后指出单一的基因突变并不足以引起肿瘤并解释其原因,最后通过转折词“但”强调包含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若逃脱了DNA损伤修复及复制纠错就会累积“更多的突变”,从而变成肿瘤细胞。故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基因突变数量的积累形成了肿瘤细胞,对应C项。
17、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最早书名为《书》,上起尧、舜、禹传说时期,下讫秦穆公时代,是考察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18、(文句)曲折拗口。形容文章艰涩,读起来不顺口。也作诘屈聱牙。
19、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
20、如:佶屈(曲折,形容文字艰涩难懂);佶倔(佶屈)
21、第二空,代入验证,“夸夸其谈的说教辞令”搭配恰当,且“没有夸夸其谈”对应后文“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A项当选。
22、④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也遭到了较大破坏
23、(3)看起来佶屈聱牙的经典书籍其实蕴含着充盈与丰沛的力量,除了提高文化素养与品位格调之外,其更深层的作用在于对一个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在于对一乡一土风气的感化。(《新民晚报》2013年3月15日)
24、(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25、聱牙戟口 ( áo yá jǐ kǒu )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