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有教无类”推动教育走向大众化,把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3、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并没有否定"礼治","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5、(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7、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孔子提出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治性情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礼、诗、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8、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的现代教育也视之为很好的方法。
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0、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解析:此问,第一小问由“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12、(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1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14、客观地说,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尽管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却也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得多少学子一生陷在"书本"里走不出来,以致后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但这些负面效应不影响孔子的教育光芒,对此宜辩证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5、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17、“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18、四是学以致用。孔子一生重视学习,倡导要善于学习。他认为,学习有六个层面,前五个"根",后一个才是"本"。也就是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最终要体现"用学"。即"知行合学以致用"。
19、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20、(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21、(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22、(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23、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给予了高度评价,致涵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24、所学不能为之所用,所学何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之体现。
25、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26、汉朝建立,在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后,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逐渐强大.到了汉武帝时代,便需要有一个新的政策来巩固政权,于是便有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天人感应”.汉武帝转“无为”为“有为”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学说“仁”的思想,重伦理、重道德的特点可以为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儒家成了官方思想,儒学从此繁荣下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几千年中,它的儒学思想一直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但繁荣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其它外来文化的冲击.
2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2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2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30、"四配"就是后来的"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十哲"是指以"德行"闻名的闵损、冉耕、仲弓和长于"言语"的子我、子贡、子若及"政事"上知名的冉求、子路和"文学"上出名的子游、子夏。
3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告诉他一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告诉他了。“隅”,意思是角、角落。隅为角,一角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反”,意思是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思是不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不复”,意思是不再告诉。朱熹说:“复,再告也。”一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触类旁通,那么他的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够的,故就不要再告诉他了。
3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33、注意:最末的即时练习一定要做啊,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
34、 孔子对教育作用的阐述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