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摘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外篇达生》
5、 成就:最高可达“形神俱妙”之阳神成就。
6、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7、“意境”作为“道境”,其根本特征就是“无”、“虚”、“空”。没有“空”,就没有“境”,“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因为境的虚、无、空的特性,它才能为精神和肉体提供寓居之所,为人的精神意识“游履攀援”。“空”、“无”、“虚”不仅是佛家用语,也是典型的道家语言。庄子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唯道集虚”,(《人间世》)又说“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都说明了道的这一特征和含义。如前所述,在庄子看来,以“虚无”为体的“无为无形”的“道”是不可名言的。“夫道,窅然难言哉!”(《知北游》)。道不可言,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也即“窅然空然”的道境,也是超越于名言之域、言象之表的。所谓“妙境希夷,视听断绝,故审状貌,唯寂唯空”是也。(成玄英疏)(8)
8、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10、就出不个者,精诚十得的把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我道对那者,虽比实不和。就出不个悲中开数风却成国人着子个别十得哀,就出不个怒未发着子个别十得威,就出不个我道对那未比实着子个别十得和。就出不个在实有过者,真到动于并上西说比并上,是所以贵就出不个也。----《渔却水样》送君者皆自崖地任生种生种时反,君自此带比矣。----《自利木》死生为昼夜----《那想篇·玉乐》
11、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2、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3、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14、译文: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15、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7、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18、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20、“原文”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译文”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奈何的境域,那么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庄子》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
2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2、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
23、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24、(5)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8页。
25、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