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2、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3、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黄庭坚的诗)。
6、出自宋·黄庭坚《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更著,更有、加上。诗句描写风雨送春去、游人撼落花的惜春心情。比喻一个人本已处于危险境地,别人又在此时乘机落井下石。
7、菊花开满枝头之时,正是重阳季节,早晨已有凉意了。
8、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9、该词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全词运用铺叙的手法,层次分明,语淡而情深,意浓而韵远。
10、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11、这是一首清明感慨的诗,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不论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最后都会化成一抔黄土。
12、黄庭坚的诗,很多是宋宴酬和之作,但酒味隽永,今天读来仍是未饮先醉。
13、“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出奇制胜之妙笔,尤耐人寻味。
14、民房、寺院、旅馆都没有可供我们的诗人容身的地方,在地方官府的逼迫之下,黄庭坚最终只好又搬到城南租赁而来的喧寂斋中,置身风雨之下。而在这样简陋破败的住宅中,黄庭坚居然还能自得其乐,闹市上的嘈杂、邻居宰牛的动静,“人以为不堪其忧”,却没能影响他分毫,仍然焚香而坐,气定神闲地为来客挥毫作墨(见《题自书卷后》)。不论如何,黄庭坚始终都是那个从容、沉稳的黄庭坚。
15、黄庭坚也有睡不着的时候。比如崇宁四年(1105)的二月,在宜州(今属广西),那时距他的离世只剩下七个月的光景。宜州是黄庭坚最后十年贬谪生涯的终点,前一年他的兄长黄大临南下探望,此时也要离开了。在这分别之夜,黄庭坚睡不着了,写下了这一首:
1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7、黄庭坚一生坎坷,流离飘泊,遍尝人生冷暖,在人生最后,却依然旷达豪迈,这是黄庭坚留给后世最重要的财富吧。
18、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与秦观并称“秦黄”。
19、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20、岁寒知松柏 ( suì hán zhī sōng bǎi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同名诗作,汉语词汇。意为: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常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中。
21、 沿沙河与汝水交界口北上,与襄城县交界,有一座百宁岗五岳庙。在宋代道教盛极一时,而五岳庙敬奉的为道教神,千百年来,王侯将相频频光顾,才子雅士屡屡留墨,吸引众多名人游历。庙内现存文物碑刻有黄庭坚诗碑(二先生尚未见此碑文)。
22、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23、此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24、此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25、兄弟不远万里来看望黄庭坚,他十分感动。在离家的万里之外,我们兄弟今日见面,像在梦中一样。
26、1072年,御史中丞孙觉设家宴请苏轼东坡,向苏推荐女婿黄庭坚的诗文,苏大才子语出惊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从此,俩人开始了神交。
27、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28、苏轼“爱”韩愈,杜甫“粉”李白:诗人追星欢乐多
29、1095年,黄庭坚在贬所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同年秋,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带着哥哥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从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他,一直到第二年才到。这首词就作于他们兄弟见面时。
30、出自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诗句描写还乡的快乐之情。第一句写历经苦难(“投荒万里”)与垂垂老矣(“鬓毛斑”)的悲情。第二句写“生入瞿塘”的喜悦之情。
31、 “宪宗元和九年(814),吴元济叛唐,纵火烧毁舞阳县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舞阳县治置于吴城镇。”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舞阳县治均在吴城镇。
32、黄庭坚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时候,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新政,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在收税,他却说“穷乡有米无食盐”,拒绝执行新政。结果,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
33、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34、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象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35、 舞叶两地,现存较早的寺院为舞阳的开元寺,叶县的兴龙禅寺。
36、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37、这首词作于崇宁三年甲申(1104),这是黄庭坚在赴宜州贬所途中所作。从词题“赠衡阳妓陈湘”可知,这首词是词人为一位名叫陈湘的妓女而写。这个女子应是黄庭坚的红颜知己,在二人即将分离、依依惜别之际,词人写下了这首《蓦山溪》。
38、全词写得极为深挚风格疏宕,颇具韵味,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39、孑孓、仄亾、片爿:这些汉字天生一对,你认识多少?
40、这是一首咏茶诗,黄庭坚这首词的佳处,就是把人们当时日常生活中心里虽有而言下所无的感受情趣,表达得十分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
41、此词作于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重阳节,这是黄庭坚生前最后一个重阳节,因此此词堪称词人的绝笔之作。
42、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43、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44、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45、《寒食帖》本是苏轼撰诗并书,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为黄庭坚所见。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
46、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