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实告诵师傅,师傅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梦(注:同“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西游记》三二回)
2、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3、歇后语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4、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5、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6、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7、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8、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9、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10、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11、二愣接过肉边走边嘀咕:“难道她的刀功这么好,一刀下去分毫不差?”
12、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3、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14、不吃羊肉惹身臊骑老鼠耍手艺——木人小马使刀枪:喻气势不够威风。
15、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词,说是成语,又像是俗语。那么,成语跟谚语、歇后语、专有名词、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6、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歇后语是什么意思2常见的歇后语:
17、本指骆驼在羊群里,只有它大;转指对方的本事比其他人都大。常用于嘲讽或表示诙谐。
18、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