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2、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甲骨文、古籀文、金文读这些书,大约都绕不开《说文解字》这本书,清末民国的写书的习惯,都是把小篆作为基础标准,一般的字典排列也是按照《说文解字》的习惯来的。基础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影印版,影印的四库全书的,没有标点符号的那版,不管时代如何,只要是这本就没有问题。你说《说文解字》我看不懂,又不是专业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经韵楼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算是适合吧,至少我是拿这个当桥梁用。
4、如果说《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是最美味的乌龙茶,《爱吃沙拉的狮子》就是最美味的寿司。寿司配乌龙茶,炎炎夏日给你带来最清爽纯粹的欢乐。
5、有网友表示很欢迎这种新兴的读书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的阅读兴趣。这对于当下的倡导阅读是一种好的引导方式。
6、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7、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8、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9、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10、 十五六年前,会为了一本书折腾好久,也会心心念念。猎奇的心理常常有,真的会执着于一本书好久,那时候,业余爱好拉丁文,后来通过资讯找到吴金瑞的《拉丁汉文辞典》,这本书应该有很久的历史,第一版书也差不多是六七十年前,也因为历史原因,这本只有台版的,还因为这本书的面向修道群体,几十年发行一次,还是专业人士中的小众。当时同事Henry大约会每几个月出差过来一次,我看到网路资讯上还有,大约也是因为工作关系一直相互配合中,人情比较熟悉,再加上自己有点贪小便宜的心理,大约要是自己网购,绝版的古书,到了这边要上千,而那边Henry出差代购过来,大约货币兑换应该至少便宜一半吧。所以就多次托Henry帮忙去书店寻找一本。
11、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起码能够引起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在当今,不论什么产品或内容,想要获得市场,就必须要以调动大家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就连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作家、学者,很多都已经“下海”,通过视频直播或者知识付费的形式来积攒人气。
12、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13、我看到了他发动全家读书的决心,也祝愿家人们读书快乐。
14、一经推出,瞬间聚集起人气,迄今总销量突破 5 万套,豆瓣、微博、小红书热议,是新世相流行好书的金字招牌。
15、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16、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17、其中,有接近60% 的内容是首次译介或绝版后首次公开,如简·奥斯汀《漂亮的卡桑德拉》是首次出版中文版。
18、“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19、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20、在这个很快速的年代,虽然大家已经很疲惫烦躁了,但读书正是抵御压力最美好的事。
21、真读书,是小众之事。书山有路,那是一条寂寞之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钱锺书先生说:“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两三素心人议论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读书,理应以此为境界吧!
22、945年前,东坡先生借这首词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趁年华尚在,不如放歌纵酒吧。
23、 这一篇是上次文章的一个补述,上古文化本来就小众,感兴趣的人也少,不过还是有人问一些资料的问题,对于我而言,不是专业的,看的书比较杂,也比较没有耐性持续下去,本身就不是专业的爱好,大抵就是业余游戏的心态,在文章中,把我了解的一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古籀文、篆书的一些资料做个简单的罗列。
24、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5、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26、与大众畅销品相比,冷门作品服务的是少数个性鲜明的人,是对特立独行者的偏爱。
27、而这个年代的每一位读书人,也值得被深深肯定。
28、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29、蒲松龄草亭路问。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讲的故事。
30、下方留言分享 #过年读哪本书#(也可以是“新年想读”),写下书名+理由。
31、感谢你,是我们一起以书相连,构筑了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
32、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3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34、 大约今天甲骨文、古籀文、金文、石鼓文等工具书的增多,会让很多人找到一种捷径。以前金文大家都是收藏家,同时还是文学大家,艺术文学功底都极深,大约能对各种文字产生出新的想法。当然到了今天,我想因为这些文字越来越容易展现结果给大众,很多人能从中找到其他的点,而不是真的被传统定义,一定纠结在甲骨文就是占卜文化为主导,其实应该会有很多其他方向的切入点。
35、《温柔的叹息》是青山七惠芥川奖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的延伸,像极了一名女子成长历程的追踪报道。
36、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37、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38、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39、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0施洋搓脚夜读
40、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41、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篇9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42、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43、“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44、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45、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46、(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47、我们读《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文字媒介和自己的思考,才能更深入体味苏轼的“念无与为乐者”的郁闷和在月色中泅渡自己灵魂的那种闲适和通达。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读书不是问题,用小视频晒读书生活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一些Vlogger只满足于“装”和“秀”,而不能通过深度阅读,把知识化为自己内存的气质和灵魂。
48、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49、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50、影像在眼前,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新技术潮流中,把一切往“大”了说,总不会错。可是,真要落实到读书这个领域,我作为一个受读书之利又被读书拖累的秀才,得讲大实话:有观点认为读书Vlog有极大的发展前途,认为读书Vlog的流行强力促进全民读书,我深表怀疑。换言之,读书Vlog现一时之红,但终究不是久红。究其根本,与其说那是寻书,不如说那是寻乐,娱乐的乐。简言之,寻书吗?寻乐也!
51、最近流行的读书Vlog,将读书这一相对静态的活动以动态视频的方式被Vlogger拿来呈现,内容以推荐一本书,阅读一段话,分享自己的阅读喜好为主。视频时长在一分钟到十分钟不等。
5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3、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54、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55、匡衡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56、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57、(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
58、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的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
59、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0、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61、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62、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