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茨威格介绍)。
2、20多年往来美中,广结善交,茨威格深谙中国内地和移民美国的富裕华人消费群体追求顶级生活品质的需求。天生敏锐的商业嗅觉,令茨威格独具慧眼看到华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商机 。
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他选取的大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波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唯一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电影中二人有两次同坐火车。那句经典台词就出现于此:“在这个野蛮的屠宰场里,还是残存着一些曾被称为‘人性’的文明之光”。
5、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6、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与魔的搏斗》《三位作家的生平》,出版了由14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7、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8、导演大费周章又极其巧妙的让镜头带着你读小说,想来就觉得很有意思。为了更清晰的展现电影架构,还要理清三个时间点:
9、为了突出强调和对比的信息,用了大量的封闭式构图,在画框内体现极致的艺术之美。你就这样走进一个故事里,又走进这个故事的故事,最后一层才发现这个层层剥开洋葱里的精神原乡,归根是一曲生命与爱情之歌。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1)
11、两个人两次坐火车,从两个不同侧面望向窗外,一次是彩色,一次是黑白。
12、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3)
13、这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一点。拿破仑的四次进攻都被击退,但是这些进攻也把威灵顿的核心防卫给松动了。拿破仑又在组织决定性的冲锋。他增加了“贝尔—阿利安斯酒馆”(Belle-Alliance)前的炮兵力量。赶在炮手们在山丘之间挂起烟雾的帐幔之前,拿破仑还要亲自看一眼这厮杀的场地。这时他注意到来自东北面向前挺进的一团影子,似乎是从树林里涌出来的。新的部队!每个望远镜马上都转向这里:是格鲁西大胆地违背他的命令、在紧要关头奇迹般回来了吗?不是,一位俘虏说,这是布吕歇尔将军的前锋部队。皇帝第一次意识到,那支被击溃的普鲁士军队已经摆脱了追击,在努力尽早与英军会合,因此他自己三分之一的兵力完全是毫无用处地在空跑。他马上写信给格鲁西,交代给他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与主力部队联结在一起,阻止普鲁士军队进入厮杀。与此同时,内伊元帅接到了发动进攻的圣谕。在普鲁士军队到达之前,威灵顿必须被击溃:当胜算的机会突然变得如此渺茫之时,似乎没有什么行动可以算得上冒失的了。整个下午都是令人恐惧的进攻,一直有新步兵加入。这些步兵向被炮击过的村庄发起冲锋,他们总是被赶下来,随后他们总是再举起飘扬的旗帜,冲向已经被冲散的方阵。但是,威灵顿依然还能抗住,格鲁西依然还没有消息。
14、第二次坐火车,已经从”两两相望”转为“对影成三人”,门童找到了一生挚爱阿加莎。此时二战已经开始,所以电影的色调都变为黑白色。然而三个人坐在火车上却因为彼此的善良、勇敢和真诚显得那么熠熠发光。
15、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16、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17、不过那些说来就来的风雨天儿,也少不了我们叫着闹着落荒而逃的身影。
18、泽罗从门童到暴富并不是机缘巧合,只是一辈子都在认真做好一个人,尽好自己的本分。无论得势与失利,他都紧紧跟随古斯塔夫,做好一个门童该做的事情。
19、@blackv1412:开篇已经足够惊艳。在数个雨天中读完了,却觉得依旧不真实,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者六旬时的回忆录,20岁的故事,就像20岁一样充满激情。40代的无奈,就像40代会表现出的忧郁,他几乎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都记住了。通过这本书,才开始慢慢意识到20世纪欧洲社会是如何变化,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耐心地记录着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
20、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21、这种赞叹与忧戚于影片最后一行字幕一同涌现:“灵感来源于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
22、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23、在绿色的桌子四周有许多神志清醒、骚动不宁、静心等待的手,从各自不同的袖管里探出来。每只手都是一头猛兽,准备一跃而起,形状各异,颜色不同,有的光溜溜毫无修饰,有的戴着指环和丁零作响的手链,有的长满茸毛活像野兽,有的汗湿弯曲活像鳗鱼,但由于极度焦躁不耐,全都紧张得微微颤抖。
24、19这是茨威格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里约狂欢节奇幻的游行没有让他动心。他写信对前妻说,“我抑郁,因为仍然看不见真正的决定和最终胜利的希望,因为在两次世界性的巨大灾难中,我们这一代人将要失去最好的年华。”而已经消失的过去不会复返,过去他们所拥有的,未来不会还给他们。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争“还没达到最高点”。茨威格说,“我太累了,承受不了这些。”
25、古斯塔夫在金碧辉煌的D家葬礼上说“当事情牵扯到财富时,贪婪便如同毒药一般流淌在血液里。”伴随着阴郁的靛蓝灰紫色,让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寒意,也把电影的主线掰向了新的拐点。
26、导演韦斯对色彩的把控严丝合缝,游刃有余。把对称美学发挥到极致的五五开。
27、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28、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29、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30、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转过脸来对我说:“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并且我们可以一同用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