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
2、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3、《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4、之后,唐朝的李延寿又在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南史》,在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北史》,故后人将“二十四史”中的这十部称作“八书二史”。
5、酒和诗最般配,酒喝到极致,就能忘掉天地,当你忘记天地时,就是诗出来的时候了。
6、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7、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8、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9、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10、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11、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12、廷之走时,给我转了两万钱,说道:“渊明兄,这点钱,你留着买酒喝,我走了,后会有期。”
13、图片|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14、图片|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15、他说:“以前的贤人遇到乱世就隐居,盛世就出来做官,现在大好盛世,为什么不出来当公务员,而糟践自己呢?”
16、正巧,上面有人下来视察,县里排场很大,横幅到处挂。官员们献媚贿赂,透着一股俗气。领导对我说:“小老弟,上面来人,你要穿得靓一点哦。”面对这群人,我靓不起来呀。我说道:“我不能为了这点钱就向这些小人出卖气节。”
17、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18、我生于乱世的魏晋南北朝,那时,考公务员是读书人唯一被认可的出路。
19、接着没过几年,南朝宋元嘉四年,陶渊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20、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
21、可以看到,三部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认为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虚岁计算年龄,故陶渊明的生年就该是365年,即东晋哀帝的兴宁三年。
22、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23、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24、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25、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26、虽然过着箪食瓢饮,陋室小巷的平凡生活,可有酒有诗有朋友,我是乐在其中啊。
27、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
28、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29、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30、可问题是,为什么他又不想干了呢?按照我的分析,首先,时局动荡,文人清流不得善终,也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对现实心灰意冷。其次,他毕竟辞职辞惯了,常言道,辞职一时爽,一直辞职一直爽。还有一点,以往的研究者一直替陶渊明辩护,但客观来说,陶渊明的文才大于政务之能。空有他曾祖之志,但是既不能学他曾祖那样,卑躬屈膝,折节下士;又没有他曾祖陶侃的勤恳实干的才能。像他这种清流文人,性格上桀骜不驯,清高自许,生逢乱世之中,是很难生存的。估计他自己也清楚不是那块料,干脆心向自然,投奔山林岂不快哉。
31、往往这时,农友就在田垄那头喊:“喂,老陶,别杵那儿吟诗啦,这当儿都开春了,该播种啦!”
32、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
33、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34、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35、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36、“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37、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38、顺便也说一下王凝之的结局。五年后,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军攻打会稽。王凝之不听手下进言,要求全城不设防备。他亲自设坛祈祷,并公告百姓说不用担心,因为他已经请得“鬼兵”助阵。是不是让人啼笑皆非?随后,孙恩攻破城墙,王凝之的四个儿子全部遇害。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孤守终身,没有再嫁。(凭她的家世背景,再嫁是很容易的。)
39、临到晚年,陶渊明已经穷困潦倒,瘦骨嶙峋,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饭。改朝换代了,刘宋朝廷的新任市长檀道济特意去探望他,他躺在床上,几天没吃饱饭,再加上发疟疾,形销骨立。檀市长对他表达了亲切地慰问:“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意思是,我听说贤明的人,世道不好就隐居,世道好了就出来做事。现在我们是清明的时代,你为什么还躲在家里,委屈自己呢?陶渊明回答得很实在:“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我哪敢称为贤人,没那志向。听闻此言,檀市长再不好多说什么,只能作罢。
40、陶渊明是中国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41、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42、相对应地,北方自西晋末年陷入军阀混战和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所统史称北魏。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史称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得以再次统一北方。
43、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44、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入仕前期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中说:“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浔阳守孝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45、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
46、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7、有个叫颜廷之小伙子我很喜欢,我们常聚在一起喝酒聊诗,互相点赞。然后讨论最近有没有什么热点可以追一下,写首诗发发朋友圈什么的。
48、我无法穿越历史,但如果陶渊明事后知道,这将会是他出道即巅峰的高光时刻,也很可能是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块跳板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过?从道德的眼光来看,如果陶渊明真的心怀报国之志,那么他应该效法他的曾祖陶侃,忍辱负重也要坚持下去。当年,曾祖陶侃一心报国,收复中原,在广州任刺史时候,工作很清闲,于是就每天早上起来,搬一堆砖放在办公室里,到了晚上,再把砖搬出去,如此日复一日,从不停歇。下属们很是迷惑不解,又不敢问他,怕他是脑子有病,终于有人壮着胆子去问,老大,你搬砖干什么?陶侃一本正经地回答:“我的志向是收复中原,但是现在的日子太安逸了,我怕自己太舒服以至于忘记了胸怀天下的理想”。瞧瞧,搬砖也能报国;瞧瞧,什么才是心怀壮志?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此时的陶渊明的家庭生活压力是极大的,因为他上有老母亲,下有4个孩子要抚养。同一年,他的原配夫人去世,据说是因为难产。虽然痛骂上司蠢货,甩手挂印辞职的样子很帅气,可是回到家中眼瞅着孩子嗷嗷待哺却无米下锅的样子真的狼狈。
49、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
50、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51、2019软件名人论坛召开北京软件产业破万亿规模
52、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
53、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就会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54、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55、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56、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57、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58、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
59、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60、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61、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62、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63、好的人生,是能遵从本性,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64、看着妻儿跟着我在田园受苦受累,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想让妻儿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呀,我心里既愧疚又凄凉。偶尔午夜梦回,我就想,不如再考一次公务员,赚他一笔。
65、于是点灯披衣,发了个朋友圈——《自祭书》:
66、他一下子就勾勒出我一副强行装13失败的模样。
67、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