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2、该书取材于作者参与脱贫攻坚的亲身经历,以一个最普通的基层扶贫干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作所为,讲述了普通而不平凡的扶贫工作,塑造了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扶贫干部形象。全书共分六十章,近70万字。
3、大多数时候的放弃,是你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我与地坛》
4、正在庆幸之时,他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相同的猛兽,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样的。”
5、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6、那就祝我们都能跟真诚的人硬碰硬,在这个欺骗、背叛、玩弄成为当代风潮的时代,希望永远有人带着诚意来爱你。(史铁生的励志故事简短)。
7、想励志的看看章节标题就觉得热血沸腾。来几个感受一下:
8、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9、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包括史铁生在文坛大放异彩,乃至史铁生与地坛的互相成就——史铁生与地坛的故事可以说最为人们所熟知。明初,皇帝把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供在一起祭祀。到了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才把众神分开祭奠。于是在南郊建天坛,在安定门外北郊建地坛,并在东西郊建日坛、月坛。地坛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过,多少年来,北京最为海内外游客熟知的景点常常是天坛,地坛已经沉寂许久了,直至史铁生摇着轮椅而来。十五年里,他常常从南门进园,向北摇着轮椅,他的轮椅到过地坛每一棵古树下,碾压过每一寸草地;他苦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如何去死,为什么要写作?他的思索是深邃的、独特的、贯穿古今、甚至带有对宇宙的观照……直至他悟透了这一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活着就不得不写作,写作是为了活下去。人是千差万别的,无差别便不成为人类。人要接受万物的差异,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如何界定成为美德?是丑女凸显了丽人,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荒芜映衬了绿意的重要。为什么不享受病树也有的生命呢?史铁生的躯体虽然束缚在了轮椅上,但他的灵魂已经飞向了天外,驰骋于天地之间。1991年《上海文学》发表了史铁生这篇名作《我与地坛》,随即好评如潮,迅速被编入语文课本,一时洛阳纸贵。作家韩少功说:“1991年的文学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当时,全国有许多作家读者们学习、讨论、赞颂这篇佳作,无数的学校组织师生们集体学习、研讨、朗诵这篇作品。无数的选刊要么当成小说、要么当成散文转载这篇佳作——这部文本瞬间打通了文体的界限。可见,只要是佳作,不存在小说散文的简单区别,人们的眼中只有动人心弦的文本可读就好。于是,史铁生的名字飞入千家万户,久已荒疏的地坛瞬间成了无数人心中前往瞻仰的文学圣地。当张守仁在2017年春天接待云南作家林青访问北京时,林青提出访问地坛——因为史铁生的作品给了她力量,让她摆脱疾病和离婚的阴影,不再轻生,活下来努力写作。而通过林青讲给张守仁的故事我们还得知,史铁生的作品不光影响了她,在她拿出的一份《春城晚报》里,还讲述了昆明一个因车祸致残的中学生因看了《我与地坛》后,克服困难,写了一篇《人生的拼搏》的文章,从而夺得征文大赛一等奖。无疑,史铁生、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等一众中外身残志坚的作家们,他们躯体是残疾的,但灵魂何其强大,他们运用手中的笔唤醒了无数失去斗志的人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是一篇篇作品传递出生命的力量,让作家与读者们站在了一起,迸发出昂扬的生命之美。史铁生等作家们的作品必然是永生的,必然是穿越时空的阻隔影响一代代人。
10、1951年1月4日,史铁生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1、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12、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史铁生《灵魂的事》
13、史铁生,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秋天的怀念》等。
14、偶然在B站上看到菠萝的演讲,关于癌症。讲的很有条例,表达也很舒适得体。被他的演讲所吸引,也找来他写的这本《癌症·真相》。
15、其中一个故事的书评,点开感受一下:第二未必不英雄
16、许女士说,我是她姐姐,自然要尽全力帮助她,这样我心里会少些遗憾。
17、他只是不强求什么,不做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哪有完全“心满意足”的一天! 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
18、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20、比摩西奶奶年轻的多的人,还好意思说“晚了”“没机会了”这类话吗?
21、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22、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23、这本书很像白话版的佛经,但与大白话相比,又极其考究,透着庆山用词的克制和精到。
24、书评链接在此:猜猜这是哪部名著里的神剧情?
25、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26、很好的成长工具书。明年应该还会再读一遍。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这是书友林溪姐送我的签名本。采铜大大把我的名字写的真好看。
27、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
28、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29、《人生十二法则——现代人应对混乱生活的一剂良药》
30、他写自己所思所想,就这样,史铁生居然还挣到了一些钱,还有了一点名声。当然这个过程不容易,但是坚持就会有收获,不是吗?
31、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史铁生《原罪·宿命》
32、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史铁生
33、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史铁生《灵魂的事》
34、我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看野兽,但这对于史铁生都已不可能。
35、任何思想都是有限的,既是对着有限的事物而言,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有效。灵魂则指向无限的存在,既是无限的追寻,又终归于无限的神秘,还有无限的相互干涉以及无限构成的可能。思想可以依赖理性;灵魂要超越理性,而至感悟、祈祷和信心。思想说到底只是工具,它使我们“知”和“知不知”。灵魂则是归宿,它要求着爱和信任爱。思想与灵魂有其相似之处,比如无形的干涉。――史铁生《病隙碎笔》
36、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37、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书的特色是许多页码都是全彩内页,在行文当中,彩页的选择别具匠心——完全是依据行文内容而予以配上的,直接显出了图文并茂,自然也就令文本更加美观大方。张守仁在与作家们讲述的过程中,连带着也把自己的人生过往讲述了出来,实际上,他的组稿编稿写稿的过程,正是他数十年来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这部书固然是对广大作家们创作生活、作品发表的前后等等内容的记述,同时,又何尝不是张守仁自己成长历程的记录呢?因而,张守仁的人生轨迹也以或明或暗、或粗或细的形式展现在书中,而且多有轶事穿插期间。其中,记述他早年刻苦攻读的经历就非常动人。当张守仁去看望张玲的时候,二人一起散步在南京市的几条街巷,张守仁记述起了自己五十年代青年时期在这里的工作读书情况。那是1952年,张守仁在外专毕业后,来到这里当俄语翻译。每当晚饭后,他就走出爬满藤蔓、蔷薇摇曳的铁栅围墙,足踏被月光照耀的树影碎叶,听着附近别墅里传出的曼妙钢琴声,然后独自怡然散步。星期天时,骑着自行车到新街口新华书店、南京图书馆,带着借来买来的大量中外古典文学名著,钻进小楼里狼吞虎咽地阅读。“青春岁月,无忧无虑,充满向往,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我常怀念住在颐和路的日子。”无疑,张守仁的这段讲述和许多文学名家非常相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如饥似渴地阅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为日后的文学工作铺平了道路。这段记忆带有着丰沛的情感,而且画面感非常强。如前所述,张守仁在和诸位作家以各种方式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讲述,而这些片段记忆拼接起来,共同铸就了一张相对完整的人生轨迹图。
38、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39、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
40、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41、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淹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史铁生《记忆与印象2》
42、《习惯》一书从影响一生的习惯入手,告诉你哪些习惯能让你管住并管好自己、哪些习惯能让你成为高效能的成功人士、哪些习惯能让你与所有人都能友好相处、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怎样才能养成永不缺钱的习惯?怎么养成让自己不再受伤害的习惯……从工作、生活、学习、健康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向读者讲述哪些习惯是我们必备的,哪些习惯是我们应坚决改变的,哪些习惯是可以改进的。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总结自己性格的角角落落,体味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养成足以让自己快慰一生的良好习惯。
43、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史铁生《原罪·宿命》
44、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45、虽然他面临的是生活的苦难,可是他的作品却表达了明朗和快乐,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微笑,体会到的是他的睿智。他的作品超越了残疾人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而上开为对残疾者生存以及精神生活的关注。
46、加缪就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不过他自己是不承认的。其实,我在也基本是这种存在主义的思想。不过即便这样认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却也不会就此自杀了事。
47、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北风呼号,老树被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入死而观,你能够听我在死之言,此后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史铁生《永在》
48、日子总在过去,成为一张张作废的卡片。失恋,是一团烟雨,心灵的一道陌生又熟悉的布景。
49、我害怕忘记,我害怕那两个冷漠的字,“忘记”这两个字能使一切珍贵的东西消灭,仿佛不管什么原本都一钱不值。
50、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51、开始时我这样劝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写也就写了,你就走一步说一步吧。
52、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53、人所经历的所有熔炉般的秘密的痛苦和祈祷,都是闭关洞。(p253)
54、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55、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56、史铁生先生对于苦难的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只有想明白了死,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他对于苦难的态度和看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57、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惟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循循善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惟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58、他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每天都来地坛,一直从中年到老年;他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树下玩耍,远处是哥哥,时隔多年又一次看到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当知道她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少女时,内心充满怜惜和不知名的怨念;还有一个很有天赋的街头唱歌的人,每次见面都不打招呼,直到最后说了几句话,没想到却是告别。
59、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职场中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60、与其把华丽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如把智慧带在身边。能够从以往的经验中学到智慧的人,面对人生难题所表现出的毅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比那些只会讲究外在服饰的人强得多。
61、前些天看梁文道的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里面讲到了史铁生,讲到了他的《我与地坛》,便找来读读。并萌发了一个想法,以后读书大可按着一千零一夜的路子去读。
62、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
6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榆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然。----《我与地坛》
64、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65、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史铁生《病隙碎笔》
66、下了山之后,到了朋友家,两人相见十分高兴,主人忙吩咐仆人杀鹅请客。仆人问道:“我们家的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才好呢?”主人不假思索地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好了。”
67、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68、说起癌症,在大家眼里不过就是死神的象征,都知道癌症不好治,死亡率极大。除此之外,大多数人便对癌症一无所知。癌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发生。对敌人一无所知,是比较愚蠢用的一件事。
69、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蒂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
70、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
71、所以就算生活关上了你所有的门,但总会为你开一扇窗的。遇到事情,我们都要乐观面对,一切都会过去的。
72、看着蓬头垢面、脸色蜡黄的父亲,臧夕稳一下子“醒”了:不能就这么放弃!
73、我虽然收入低,可是我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健康快乐就是钱。如果你不收下 ,会影响我健康(睡不着觉),收下是你的善举!
74、有一次,猴子在野兽的集会上跳舞,赢得了大家的好感,被推选为王。狐狸十分嫉妒,当它发现一个捕兽夹子里放着肉,便把猴子领到那里去,说它发现一个宝物,自己没敢动用,留给王室作贡品,并劝它亲自去取。猴子轻率地跑了上去,结果被夹子夹住了。它斥责狐狸陷害它,狐狸却说:“猴子,凭这点小小的本事,你这笨蛋还想做兽中之王吗?”
75、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
7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77、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我21岁那年》
78、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79、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史铁生经典励志语录要是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80、没有避风港的人,他的处境是危险的。对每一个生命体来说,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仅保证能在某一环境里存活下来。离开了这个环境,他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遭遇不幸。
81、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
82、为了给爱人治病,他现在在医院附近的租房里。前天他老婆做最后一次骨髓穿刺,如果转阴了就可以动手术移植。
8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84、49《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