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2、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抱怨,要么是抱怨别人的不是,要么是抱怨老天的不公。他从来也不会反省自己,从来也没觉得自己不对,从来也没觉察到别人也烦他。这种人,说白了,就是胸无大志、穷途末路之人。
3、 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 ----荀子
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5、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6、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7、1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荀子名言
8、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
9、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0、1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出自:《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荀子·不苟》
11、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3、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14、10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名言
1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6、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17、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1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最爱)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0、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21、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22、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修身》——荀子名言
23、10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
24、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5、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26、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7、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28、10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
29、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0、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31、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2、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荀子
33、“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对于高大上的项目,够不着;对于小打小闹的项目,又看不上;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吊着。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光靠想,真的不行。
34、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35、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36、今天,诗享君要分享荀子书中的10个惊世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并致于行的话,将受益一生。
37、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38、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
39、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
40、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名言
4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42、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43、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自身的荣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比如,两堆柴火堆放的样子差不多,但是火星总是容易在干的那一堆里着起火。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4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5、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46、(译文)路途再近,你不走,也不会到达。事情再小,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
47、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
48、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49、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50、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51、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5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3、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4、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5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56、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
5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
58、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59、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60、1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
6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62、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63、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6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65、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66、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7、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68、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69、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70、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7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2、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73、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