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3、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4、译文:世亲菩萨说,这里是阐述前文中所有佛国的众生错误知见不断,通过过去未来一场空以及现在种种无意义的执着也是一场空,来揭示那些众生的知见错误,即无意义的执着世间种种。
5、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福德,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福德本性,只是一些善因缘而已,因此如来方便地说福德很多。”
6、《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7、武功縣西邊有一座寺廟,寺中有毀壞廢棄的《大藏經》,康對山年少時,曾經和五位同學在寺內讀書,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四人用廢經燒火取暖,一人用以燒洗臉水,康對山心中雖然責怪他們不敬經書的行為,但卻不敢說出來。當天晚上,康對山夢見三位官員開堂,怒斥燒書之人,判燒經取暖的四人全家滅盡,判燒水洗臉的人考試不中,又指責康對山說:「你為何不勸阻他們?」康說:「我心知他們做法不對,但我年幼不敢說。」官員說:「一句話勸解,可免去五人的罪孽,現在姑且不追究你的過失。」康對山醒後,就將此事記在書本後面,不到幾年,燒經取暖的四人全家得瘟疫而死,以經書燒水洗臉的書生多次考試不中,最後以教童生而告終。
8、《金刚般若经赞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要以智证于无住,无住即无因也。”(金刚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9、 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10、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11、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12、“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初果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他会这样想吗?”
13、 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4、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15、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所說經》
16、⑦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17、如果被法相虚无所牵挂的话,那仍然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倘若如此的话,这些众生将无法生起哪怕一念间的清净信心。”
18、 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19、“还有,须菩提,只要有人讲说这部经,哪怕只讲其中的一个四句偈等内容。你要知道,讲经的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寺一样。
20、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21、“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22、 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3、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24、⑤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xx、无xx。⑥钵(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
25、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6、《金刚般若经赞述》:“世亲云:我者总观三世五蕴差别执,见过去我相续至现在不断名众生相,见现在命根不断住故名命者相,见命根断灭过去后生六道名寿者相。然婆伽婆说,命者即是此名人相”
27、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哪怕信受持诵任何一个四句偈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说。那么,他(她)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
28、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意思即是“假装”你现在就是如来,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
29、②偏袒右肩:印度僧侣披袈裟时偏袒右肩,形成习惯,后世有许多解说,其实可能与印度的气候较热有关。
30、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
31、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这是对佛的赞美。传说佛诞生时就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32、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它就成为了“非法”,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
3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4、就世俗意义来讲,认为有东西可以忍,前提是肯定有不满意的人和事,然后把不满意的事物接受下来,其实内心经过挣扎,才让自己去忍受。
35、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36、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37、 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38、“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3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0、“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的是:不但六尘、六根、六识这些不应该住,任何念头都不应该住,没有一丝毫的起心动念,这才能生清净心,无论你住的是什么心,甚至是佛法,都是污染的心,都不是清净心。换句话说,妄心和清净心在我们的心里,只能住一个,这两种心是不可融合的,有一丝毫的妄心杂念,清净心就不能现前,只要清净心现前,也就没有一丝毫的妄心杂念了。
41、故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覩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
42、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43、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4、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45、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46、此段经文,则归结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从本源上点明,发心乃起修之因。
47、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闻到了佛法,要怎样去修呢?其实佛所说的,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
48、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49、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0、《金刚经》:“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1、 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52、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顾乐欲闻。”
53、 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54、 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55、如是我闻①。一时②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③千二百五十人④俱。尔时,世尊⑤食时,著衣持钵⑥,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⑦,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⑧已,敷座而坐⑨。
56、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57、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58、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59、「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60、“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可以通过身体相貌如何,来观察并见到如来吗?”
61、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62、《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63、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64、译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说,要通过智慧而成就无所染着,无所染着也就是说不会造善恶业。
65、译文:世亲菩萨说:我相是概括的讲自己的五蕴身在三世中因为差别相而执取为实有,见过去生的自己延续到今生不曾断灭称为众生相,见今生的寿命不断存在所以称为命者相,见寿命灭去之后而受生于六道之中称为寿者相。然而世尊说,命者相就是经文中的人相
66、《金刚般若经赞述》:“世亲云,此示彼相续颠倒也,谓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世观故。”
67、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68、时,长老须菩提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②,右膝着地,合掌恭敬③而白佛言④:“希有世尊⑤,如来善护念诸菩萨⑥,善付嘱诸菩萨。
69、③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70、「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71、解说:无住在《百法明门论解》中是无贪的定义,因此应无所住是指无贪的意思,同时在般若系的经典中,心通常指慧心所,而慧心所在《百法明门论解》的定义是“拣择”,翻译为白话是指逻辑思维,因此窥基法师翻译为“以智证于无住”,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思维而成就无贪。同时无贪是一切解脱者的特征,不会再造任何善恶业,即“无住即无因”。
72、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73、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74、“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75、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虽然是初入圣流的意思,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圣人境界可以进入。相反,正因为他的心已经不会迷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所以叫做初果须陀洹。”
76、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77、 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78、 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9、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倘若阿罗汉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就已经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怎么能够称为阿罗汉呢!”
80、随后王教授解释了第十三品的内容:此品确定了《金刚经》的经名,并点明应当以真俗不二的方法来理解、受持此经,也即“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81、这里的无所住,就是不住相。相又分为内相和外相。所谓的内相,就是我们自己平时的想法。为什么要不住内相呢?我们平时在事物当中,很容易动各种念头。对于别人的行为,外界的因缘,很容易动心。
82、“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果有人用堆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83、“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过身体相貌,观察并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所谓的身体相貌,并不是实有的身体相貌。”
84、正因为我们对于外界的一切以及内心的一切,都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方式,所以我们首先要抛弃掉自己对事物的错误见识,同平时也要学会不动心,不起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所住。所以,不要住相,住相了就会钻到地水火风和合的假相中去。当跳出地水火风这四大就对我们起不到任何干扰作用。当明白我们的眼里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假的。当做到这一步时,你才达到了“真空妙有”的玄妙境界。
85、为诠释“不惊、不怖、不畏”,王教授引用了江味农《金刚经讲义》中的解说:“不惊”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他说江味农居士从思想史角度,分析对般若的惊疑怖畏在于佛理未能贯通,误生分别法执,不达般若之真实义。
86、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7、“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88、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89、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是不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升到天上,于天界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回到人间。而实际上,他的心犹如虚空,根本就没有不来之相,所以叫做三果阿那含。”
90、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91、2019年6月5日19:00--21:00
92、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陀,以及佛陀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实有的佛法。”
93、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94、「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5、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96、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妙法蓮華經》
97、佛陀问须菩提尊者:“你怎么想呢?如来过去世在然灯佛面前,确实因为某种法而得到了授记吗?”
98、解说:此处是讲佛陀以五眼知晓佛国中一切众生的知见都是颠倒妄想的,执取种种假相而虚妄分别,但是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过去已灭,未来未生,都不可得,也就是指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