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2、 孩子们说:将士们心里都明白,自古以来,奔赴战场的人,回来的人少,牺牲的人多。
3、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出自明代:朱厚熜《送毛伯温》(战士出征的古诗)。
4、 我刚一读完,孩子们立刻都举起了小手。大家都听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朗读节奏,是《凉州词》的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5、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出自唐代:李白《胡无人》
6、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7、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翻译: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8、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9、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
10、《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11、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12、◆春花秋月 题湘西医疗队保靖人出征 保一方平安防病毒;靖千里稳定系民心。
13、 孩子们能把古诗读通顺,这是第一步。我用红色粉笔,把两首诗每句最后一个字注上拼音,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没有注音。请同学们再自由的把两首诗读一读,并问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没有?
14、解析释义: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15、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春雷三月不作响,战士岂得来还家。
16、 我接着追问,教材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呢?
17、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18、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许浑《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翻译:战士们在桑干北这里连夜大战,战争结束只有一半人回来.在家的妻子早上收到讯息,犹不知丈夫的死讯,还把自己织的御寒的衣服寄往远方。
19、《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王侯将相莫能如,金戈无比无硝入。芬芳血战敌不见,针剂鄂州斗严酷。
21、 今日勇士豪情壮志逆赴武汉灭瘟疫;明天英雄万里长空凯旋湘西庆战功。
22、 在学生批注序号的教学处理上,刘老师用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生生互教互学。汇报呈现时,刘老师请学生回答:你有没有哪个注释被同学解答了的?然后又指名那个帮助解答问题的学生,问他(她)是怎么解答前者的问题的。刘老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呈现给全体学生,既剖析生生互教的理解是否到位,指出偏颇的地方,又给其他学生做了一个生生互教互学的示范。刘老师解疑释难的第二层次更精彩:在生生互教汇报完毕后,刘老师问:“那么有没有不明白,需要刘老师来解答的?”一名学生提出来:“‘关’是什么意思?”一生说:“‘关’是城门。”第二生说:“关起来。”刘老师顺势问:“是关起来吗?”学生见老师反问了,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口:“有时开有时关。”这时候,我们台下的老师忍俊不禁,都为孩子童真的回答而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我们笑并不是小孩子们的回答完全错了,而是为孩子天真纯朴的思考之可爱而感到愉悦,这不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的面貌吗?接下来第四位学生说:“我看了书上的插图,是要塞的意思。”老师表扬了这位孩子能借助插图理解诗句,而且分析得非常准确。表扬完学生后,刘老师又帮助总结:“‘关’是边界上的重要关口。”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到位。接着刘老师指导理解“汉时关”,老师说:“汉代是我们以前一个重要的朝代,王昌龄是唐朝的诗人,他怎么能看到汉代的关口呢?汉代的关口还在吗?”这下思维的转换把学生难住了,但是小学生可爱就可爱在这里,他们回答不出来时并不退却,刘老师的趣味盎然的古诗课堂促使他们,也引领着他们的思考勇敢向前,孩子们大声回答:“看不见!”刘老师追问:“汉代的关口还在吗?”学生也追答:“不在了!”刘老师仍然问:“秦时的明月,今天还在不在?”学生也肯定地回答:“不在了!”这时候我们听课的老师实在是忍不住了,哄堂大笑,我正在疑惑和担忧:刘老师将如何把学生的思绪引向正确的轨道呢?只听刘老师的声音传来:“你们现在看到的头顶的月亮是不是那时候的呢?”多数孩子说:“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月亮是圆的,现在的月亮是不圆的。”“那是什么时候换的呢?”终于,有部分会思考的学生发觉不对劲了,连忙说:“是那时候的!”“是啊,现在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天上的月亮也是圆的。”刘老师稍作停顿,继续问:“现在的明月和秦时的明月是一样的,汉朝时候的关口也还在,那么什么不在了呢?”由于之前学生已经深入诵读整首诗,又根据批注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学生立马回答:“人不在了。”“那么,人去哪里了呢?”……刘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巧妙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不经意间领悟了诗歌的要旨。之后,通过对“飞将”、“欲饮琵琶”、“醉卧”的互动剖析,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两首诗包含的伟大意义:“任何时代都呼唤骁勇善战的将军,保家卫国的士兵,将士们都是做好了马革裹尸还的准备,以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像这样写战争题材的古诗就叫边塞诗,诗人就叫边塞诗人,这两首是边塞诗当中的代表。”
23、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24、 周天春汛泛江城, 金昆驰援共沉沦。 柱石砥砺中流湍, 道回安然献方能。
25、 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但也会有偶尔的变化。恰恰在我们学的《凉州词》这一首边塞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就出现了俏皮的节奏变化。这当然和王翰桀骜不驯的个性有关。但我不跟孩子们讲王翰的独特个性。而是从他这一句诗的节奏独特变化当中,让孩子们直观的去感受诗词的节奏美。
26、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2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28、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29、译文:悔恨没有为抗日而死 才有了今日的蒙羞 国家已经破灭了 我还吝惜我的生命做什么呢?
30、《易·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后汉书·刘玄传》:“诸将出征,各自专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所从。”
31、 新冠作乱,玉笛吹残,江城忽见梅花落;壮士出征,高歌唱响,大地时闻捷报传。
32、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3、建树颇高识大节。粉身碎骨真无畏,不作瓦全化浩劫。
34、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
35、释义: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
3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7、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