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我首先要推荐的则是他早年的一部小说《在轮下》,主人公汉斯(一个曾在德国最为普遍的名字)自小聪颖好学,被视为神童,因成绩优异进入精英学校深造,一如既往废寝忘食刻苦学习,身心疲惫。同学里有一位赫尔曼(一个古老的德国名字,与黑塞同名)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为周遭不容。痛苦中的汉斯在赫尔曼身上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渐渐引为知己。汉斯因过分勤奋,身心健康受损,成绩一落千丈,学校却认定汉斯“堕落”的罪魁祸首是赫尔曼,于是将其开除。之后汉斯愈加感到孤单无助,还不断遭受教师的训斥和周围同学的嘲讽,最终精神崩溃,只得黯然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当了一名钳工。正当他试图融入新的团体开启新的生活时,却溺死了,作者没有交待死亡的真相,留给读者一个谜。
2、叶藏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种 加缪式的“放弃抵抗” ,他通过故意装傻、做蠢事来蒙蔽世人而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中叶藏(太宰治本人)不断以黑格尔所说的自为存在(self-making)来实现自我,完善本质,在黑格尔和萨特的哲学中都有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所谓的自在存在(self-being)更多带有一种顺从性,结合二战后期的日本,为什么不控诉战争?为什么不加入政d?为什么哀悼天皇地位的陨落和日本的没落?太宰治的答案是“我偏不!”他选择了游离于世,拒绝先天bing式的塑造,践行出一种personal的孤独、异化的making式的自为存在,承认荒谬并沉沦其中,这点可以说:很存在主义。
3、这是一部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黑塞早年的教育经历与汉斯相似,所不同的是,他辍学后挺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没有成为夭亡的汉斯,而是以赫尔曼的倔强姿态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自己方式活着,虽然依然时时感到迷惘和挣扎。
4、海涅恐怕不是一位用功的学生,但学业跌跌爬爬最终勉强拿到学位仍让他耿耿于怀。
5、凭着日规上潜私的阴影,你也能知道时间在偷偷地走向亘古。 ——莎士比亚
6、至于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执念,就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虽然有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但跟本世纪以来几乎年年得诺奖的日本相比,去争取理工科的诺奖实在太难——文学奖似乎每年还能期待一下。自从莫言得奖,第一次捅破窗户纸之后,就更期待第二次。(卡夫卡名言德语原文)。
7、情感是涉及动态与生成的概念,是由状态1到状态2的运动与转化,是强弱、动静或快慢的消长改变。所以,斯宾诺莎关心的不是本质,而是变化。不是假设了被事先给予的已决客体或身体然后观察它受到的影响,而是相反地,根据所能受到的影响与所能改变的幅度(斯宾诺莎称为行动力)来定义身体是什么。世界因为斯宾诺莎所提出的问题世界改变了,在这个世界里“我只看到改变”;事物不是由它所具有的状态来认识,而是由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的动态变化所表现。行动力的消长决定什么是善恶好坏、快乐哀伤,决定这个世界。
8、国家的力量建立在人们的惯性和需要安静这两点上。
9、在《人间失格》的开篇叶藏的三张照片呈现出一种虚假矫揉造作的、诡谲的“死人之相”。但小说结尾在旁人的话语中小叶又是个性率真,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叶藏制造出两个判若天人的自己,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我想就是存在与本质之差吧。
10、渡过了青年危机,接下来还有中年危机,《荒原狼》就是一部描写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的小说。
11、人物细节描写:从饥饿艺术家的动作描写他的呆沉思,漠然作被摸和神态描写上,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孤独
12、法院不会向你要求什么。你来了,它接待你;你要走,它允许你离去。
13、这么一说,我想很多人对太宰治的印象就崩塌了一半吧,“生れて,すみません。”最初是出自一个名为寺内寿太郎的诗人,太宰治因备受触动便拿来做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纪旗手》的副标题。在《被嫌弃松子的一生》中字幕组将这句话翻译,以“生而为人,对不起”、“生而在世,我很抱歉”、“活着,真对不起。”等几个版本为大众所熟知,并被想当然的认为是出自他的名作《人间失格》。
14、而她们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美,伸展、转动着身躯,让可怕的头发自由自在地在风中飘拂,爪子随便地张开在礁石上。她们不想再诱惑人,只想尽可能长时间地看见奥德赛那对大眼睛的余辉。
15、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觉最迟钝的人,看到这只野兽在闲置长久的笼子里活蹦乱跳时,他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舒服的休息。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卡夫卡名言,卡夫卡经典语录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卡夫卡名言德语原文)。
16、另外,普鲁斯特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在很多地方,普鲁斯特喜欢用长句子。这可以说是贵族派的做法。他喜欢用关系代词比如qui,que,où,dont,quoi,lequel,laquelle等,这相当于英语的who,which等,去连接成长句子。他会把各种各样的场景打散,有的先写,有的后写,有的写完后留一个尾巴,等有相似的出发点时再把它写出来。所以,大家会觉得非常难读。
17、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18、除了情感之外,另一个与生成有关的重要概念是“单体”。我们眼中的狗都是宏观与摩尔的,当我们描述狗的状态时总是假设有一个狗的实体或本质,狗的存在不改变,改变的只是表面的属性。单体则与此相反,并不假设事物有稳固不变的存在,因为它指的是“个体化作用的模式”。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早已使用单体来描述,比如气象报告中对台风的描述:正在往西移动、正在增强、再增强、减弱并朝西北前进……台风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正在影响与被影响中的强度与存在力,它的动静快慢正以分子层级(空气分子、水分子、沙分子……)的精细方式快速改变着。德勒兹与加塔利所提议的正是这种语言与观看世界的方式:以描述台风的语言来述说一只狗,在电影或小说作品上指出强度与动静快慢的关系……只描述强度与威力的增减,意即哪里有强度与威力?正在怎样增减与动员?怎么影响被它触及的事物?换言之,它怎么变化?什么是它生成的运动?描述单体就等于描述它的生成行动,而不是把事物视为一个实体与固定的“东西”。
19、也正是因为这种秘而不宣的创作方式,虽然塞巴尔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开始陆续出版文学著作,也收获了若干文学奖项,但是直到1996年《移民》的英文版面世,他的英国同事才大范围发现他的学者身份背后还贴着一个“重要作家”的标签,或者说:居于作家身份之上的首先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学者。
20、他们把活生生的、富于变化的人变成了死的、毫无变化能力的档案号。(他们指公务员,卡夫卡短暂一生的工作都在从事法律办公室工作,他非常讨厌痛苦办公室工作。)
21、作家的特点和别的作家进行对比来介绍我将摧毁一切障碍,这是巴尔扎克对世界的态度,我不满意这个世界,我将一往无前的勇气来改造这个世界,而卡夫卡却是这样的: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写出了个人的窘迫境界和外界的无形压力。而这种表述把卡夫卡的特点,却凸现了出来
22、不少里尔克诗歌的中文读者对这个译本抱有厚望,问世后反应也颇为热烈,但也仅限于爱好者的圈子,德语诗歌和翻译的学者们似乎反应冷淡。这种冷热反差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而且并非孤例。
23、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24、当下的文学青年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风格的作品,因而回过头来再读卡夫卡的时候,或许从叙事层面而言,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新鲜之处。
25、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26、主人公哈勒尔怀揣青年时代积极有为、造福人类的理想,却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格格不入,他的人道主义却招来众人的嘲讽谩骂,生活的时代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他因此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就像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世者”。
27、主题探究:这世上竟有这样一种孤绝的追求,尽管如此荒谬尽管会让自己陷入荒唐的困境,但自己却沉醉其中,无法脱身。在一层层谬论的困境中无法脱身。 第1时代的困境,没有人欣赏的没落时代。第二艺术困境,谁在意你的表演天分?又是怎样的坚持?饥饿又是为了什么。第3点人群的困境,观众们包括小孩成人看守员,医生经理他们都不理解,不接受不共情,饥饿艺术家的表演,。第四结局的困境,小豹子取代了人,取代了饥饿艺术家,让他连同烂草一起埋了,
28、许多所为的科学家把作家的世界移植到另一个科学的层次上,从而获得荣誉,被人看重。
29、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30、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31、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32、我特别喜欢引用维也纳秃子艾腾贝格的例子。你去中央咖啡馆就会看到他的木像,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有一篇非常短的文章,说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东西可以让一个男人的生活崩溃,第一是财产上的剧烈变动,第二是爱情,然后还有健康。这已经就三样东西了,后面他列举的东西还多着呢。这句话里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通过这种自相矛盾,他表达了他的思想。这是技术上面的试探。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也在技术上面做出探索。我有没有可能用吃一块玛格丽特小饼的方法来突然回忆起那段时光,我能不能用表达玛格丽特小饼的口感来唤起你们的类似想象?
33、我这篇文章还会放一放,想一想,但大体上就是这样了。你们阅读时也可以帮我看看哪里是否还有问题,是否有读不明白之处,等等。
34、我们清醒地穿过梦境:我们自己只不过是过去的岁月的一个幽灵。
35、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36、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她,有些紧张不知所措,好多问题都不知该去请教谁。
37、较之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几位,德语的中短篇小说似乎在国内并不是很叫得响。不过如果我提起以下两位的大名,恐怕又不会有人否认他们的江湖地位:卡夫卡和茨威格。
38、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39、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40、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伏尔泰
41、“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可以劈开我们灵魂中冰封的海洋。”
42、当然巴尔扎克没有普鲁斯那么有钱。《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是普鲁斯特自费出版的,所以他当然可以像老爷一样,等别人把校样寄来后在上面玩命修改,再让排字工去重新排。巴尔扎克是一个穷人,还欠了很多钱,所以他是在印刷厂里修改的——排字工先排出来印一版来看,然后在上面不断修改。
43、能吸引到我的是什么呢?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平凡的世界》,还有很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这还是补充说明那个原则,并非是名著每个人就都得喜欢、得去读。再比如,德国有很多人喜欢卡夫卡;有人送我不少卡夫卡的书,但我非常不喜欢,我觉得挺阴暗;相反我喜欢茨威格,他所有的小说我都有;我最喜欢《昨日的世界》,喜欢那种史诗般的描述。而且他的德文让我第一次感到,德语是非常美。德语这门语言的哲学性,科学性,精确性,严谨性,我是早有体会,因为这是我做哲学的工作语言。但是德语的美,直到读到茨威格的书写,尤其是《昨日的世界》这本小说,我才深有体会。
44、当提到“德国”二字时,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可能是两次世界大战、铁血外交、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强大的工业体系……
45、主题关键部分的象征。或者情节矛盾处的深意。
46、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47、依旧还是念着年轻读者,接下来要推荐的是黑塞。
48、合口口的食物也许象征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愿意走出,那么这个困境就不能走出。所以走不出困境里,不可抵抗的力量就源于自己的选择。
49、没有真实是不可能生活的,真实大约就是生活之道。
50、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的时候,它才会自由。
51、而且,“照着说”还涉及到翻译问题。做中国的选题一般是不存在翻译问题的(除非你去引用西方人的说法),因为你的研究对象们说的都是中国话。即便他们说着文言文,我们也很容易把它整明白。但是西方的选题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你得把所有看到的外文资料转换成汉语。这样,翻译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关口。你说得准不准,传达的意思对不对,很大程度都与你的翻译好不好直接相关。所以,我甚至觉得做西方的选题,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做翻译。或者也可以说,只有你的翻译工作做好了,你的论文写作才会变得通畅起来。我当年做博士论文,事先便对一些资料做过翻译,但当时并无任何翻译经验,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最近两三年因为带着李莎等几位同学翻译布莱斯勒那本《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顺便说,此书不久就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似乎才算是有了点感觉。这次写这篇文章,我又一次意识到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便不断与阿多诺的句子较劲,力求让那些文字在我的手里变得准一些、通一些和好一些。我曾经跟你们说过,好的翻译应该是两情相悦,而不是两败俱伤。我要说的意思无非是要尽可能去照顾双方的涵义和表达,尽可能把一种语言的美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美。有时我会觉得,翻译时仿佛是两种语言在排兵布阵,你有刀枪剑戟,我便得有斧钺钩叉,这样才能战成个平手,否则便是外语欺负汉语或汉语欺负外语。在这个意义上,翻译者又扮演着老吏断狱的角色,他不能拉偏架,应该做到不偏不倚。
52、至于前几年歌手鲍勃迪伦获奖,虽然得奖理由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但流行乐巨星拿文学奖,既显得严肃文学青黄不接一蹶不振乏善可陈,也衬得诺贝尔评委们的口味实在是过于生冷不忌了一些。
53、 题目:饥饿怎么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一个荒谬的悖论
54、但仔细想想,鲁迅这样的作家都没能得诺奖,那鲁迅之后的作家,似乎得奖也没法跟鲁迅相提并论。不要说拼名言语录和教科书范文,就算拼表情包数量,也不一定能赢。鲁迅1927年写信回绝台静农“诺奖提名”时表示,“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55、太宰治1909生,1948年6月13日溺于玉川水上
56、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57、最后,法国建立了共和国,这是因为议会里的君主派分成三派,除了波拿巴派之外,还有奥尔良派。奥尔良派支持巴黎伯爵,他们拥戴路易·菲利普二世。正统派支持尚博尔伯爵,也就是亨利五世。因为保王d分成三派,所以法国勉勉强强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在共和国里,贵族的影响力随着历次普选变得越来越衰落。
58、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59、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60、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比起人,动物离我们更近。这是铁栅栏。与动物攀亲比与人攀亲更容易。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意看见这一点。
61、为了不受塞壬的诱惑,奥德赛把棉花塞进自己的耳朵,并让人把他牢牢地捆在桅杆上。当然,自古以来所有的旅行者都可以这么做,除非有的人在很远的地方已经受到了塞壬的诱惑,可是全世界都知道,这么做根本是无济于事的。塞壬的歌声能穿透一切,而受诱惑者所感受到的狂热足以崩碎一切链条和桅杆而绰绰有余。可是奥德赛没有去想这一点,尽管他兴许也听说过。他给予那一小团棉花和一条铁链以充分的信任,怀着对他的小手段的天真的喜悦向塞壬迎面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