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看到,这里的孔夫子,已然是一位世俗哲学家。这个形象虽说简单,但却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它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第39章《中国礼仪之争》中。在撰写《中国礼仪之争》一章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伏尔泰不会不考虑:中国人为何对古代贤哲孔夫子如此尊崇?孔子学说不仅滋养了中国这个古老而高度文明的国度,而且还两次同化了外族入侵者,那么,如此智慧、如此富于教育意义的孔子思想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高度关注人类思想史的伏尔泰肯定不会满足于一般的、表面的了解,他必然会反复阅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认真研读思考,然后才有可能去描绘出我们在上文提及的那个道德先师孔夫子的形象。
2、他的灵柩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3、伏尔泰没有欧洲中心论思想。欧洲不再是整个世界,而是一个与其他文明世界地位平等的精神世界,犹太教与基督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也是平等的。
4、对他做的那样。”伏尔泰的尊孔敬孔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且付诸行动。根据散落在伏尔泰作品中的各种片段描述,我们可以推知,为了能向中国“哲学家之王”表达敬意,伏尔泰在他拥有的三处住宅的每一处都设了一间“孔子室”。1760年,当杜尔哥到伏尔泰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快乐庄”拜访时,伏公安排他的贵宾住在一间挂有孔子像的房间里。
5、第五次,也是最讽刺的一次。最后当他们凭借双手和劳动过上了充实而安稳的生活之后,庞格罗斯还是会对老实人说,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存在,如果没有之前一切的苦难,也不会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6、人使用思想仅仅是为了遮盖错误,而用语言则是为了掩饰思想。(伏尔泰简介)。
7、……而伏尔泰却有别于高乃依,在中国悲剧中刻意地避免了这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标志性情节。这种处理方式从道德观和戏剧审美两个角度都颠覆了前人的主张。一方面,在伏尔泰笔下,父亲张惕企图用亲生儿子换王子的性命,母亲伊达梅却竭力阻挠,不顾一切地保护儿子生命,唾弃丈夫的愚忠。这样一来,以臣子之命换君主之命不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凡是生命,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都在平等的视角下获得关照。血缘亲情与君臣之义的冲突置换了善与恶阵营的对立,生命的意义更重于等级制度下的忠诚与职责。在张惕之子死与不死的选择背后,隐藏着启蒙时代以来对于人的本身价值的重新发现,对个体尊严与权利的勇敢主张。另一方面,伏尔泰认为弑子护君的做法有悖人伦天性,是人性令人厌恶的过度扭曲,只有发乎自然的血缘亲情压倒社会赋予的后天义务,这样的安排才令人信服,符合古典戏剧所要求的逼真准则。故此,伏尔泰对《赵氏孤儿》面目全非的改编,与其说源自中法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差异,不如说是伏尔泰本人,或者说伏尔泰生活时代的法国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戏剧美学正在发生深刻的自我质疑与改变。他所针对的并非仅仅是《赵氏孤儿》所代表的中国社会的特有道德观、价值观,而是深刻反思了在一切君主极权社会中,个体在情与理的极端冲撞之下,该何去何从。
8、有关英国的报导是对法国的正面攻击。信札后来的考订版《哲学信札》出版人古斯塔夫·兰逊对信札特色的概括可谓切中肯綮:“它们是掷向陈旧政体的首枚炸弹。”《哲学信札》报导英国的现代性和充满智慧的论战性,让法国读者自己去比较两国的社会制度。英国主要提供了法国匮乏的东西: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宗教宽容——归功于自然神论者的宗教宽容。
9、大多数辞书和哲学史著作,都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生于巴黎,其父弗朗索瓦·阿鲁埃是法院公证员,母亲玛丽出身贵族,娘家姓多马尔。但他到底生于何时何地,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论。也许他出生要早几个月,即生于1694年2月20日,出生地是法国索镇近郊一个名叫卡滕奈的小村庄。那里有他们家的乡间别墅。反正没有出生的文件证明,只有一份可疑的洗礼证书副本,且受洗的情况也扑朔迷离。母亲以为婴儿体弱难以存活,故自己很快给他施洗,11月又为他补做洗礼,但这不是简单的事。人们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否是亲生父亲。据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后来承认生父另有其人,一会儿说是贵族神父夏托纳夫,一会儿说是出身贵族的文艺爱好者洛赫布隆。这两个人都被标致的阿鲁埃夫人弄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
10、卡拉斯的血激怒了伏尔泰,正好卡拉斯的儿子逃难来到瑞士日内瓦,经过亲自调查和访谈,伏尔泰更是坚信了卡拉斯的无辜。为了还无辜之人以公道,伏尔泰利用他的个人威望,他说服了当时的海军大臣、外交家舒瓦瑟尔公爵,推动重审此案。舒瓦瑟尔公爵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知道一件事就够了,在他的力主下法国买下了科西嘉岛,三年后岛上出生了一个叫拿破仑的男孩。除了本国重臣,伏尔泰还给自己的笔友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写信介绍卡拉斯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1、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此时他作品中描述的孔子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孔子。倘若他不熟悉儒家学说,是绝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12、有人说意大利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但是法国有伏尔泰,他对这个国家而言,既是文艺复兴,又是宗教改革,还有一半的革命。
13、(1)更新教育观念。老师应摈弃“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等。
14、(2)提升教育技能。老师应注重学习,除了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了解学生,在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成长。
15、可见,“仁”字浓缩了儒家学说中所有关于人学的层面。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最使伏尔泰激动。伏尔泰终其一生,都在不懈追求这种人本主义,积极耕耘这种人本主义。希望将人视为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如法国文学史家雷蒙·纳弗所总结的:“他的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焦虑:人;一个事实:人。”
16、“如果上帝不存在,也有必要把他创造出来。”
17、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18、洛克的经验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对伏尔泰影响很大。
19、作者伏尔泰选里斯本大地震作为背景,一大目的就是抨击神义论。这一观点,当时追随者甚众,其中就有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他曾称“存在的,就是正确的”(Whateveris,isright)。用如今的话讲,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倘若你遭遇了不幸,不要难过,你要相信,冥冥中定有合理的安排,将你的不幸放在更大的谱系里,就是最好的安排。
20、1762年3月,一则消息传到他这里:图卢兹一户胡格诺人家受到迫害。让·卡拉是一位亚麻布商人,他被错误地指控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儿子因为债台高筑而自杀身亡),以防他皈依天主教。通过一种巨大的歪曲,在无知、迷信和大众偏执的引领下,卡拉斯一家被宣布犯下反对天主教会的罪行,遭到逮捕和刑罚。后来在市政广场上众目睽睽之下把卡拉车裂处死,而后又焚尸灭迹。
21、“我因何颤抖/我为何动摇 ?/何方神明附她体说话/给予她庇护?/这神明是否是美德/是否是美貌/其力量超出了我的权威 ? ”他对心腹承认道:“你看到我的新弱点/不由自主地被相反意志左右/我呻吟着,尚不知晓自己要什么”。
22、有神论者是这样一个人,他对一个善的、强有力的和创造万物的最高实在的存在深信不疑……他不会投靠任何一个教派,因为它们都自相矛盾……他认为,宗教既不在于无法理解的形而上学的观念,也不在于虚假的表演,而在于对上帝的崇敬,在于公正。做善事,这是他的宗教演习;献身于上帝,这是他的教义。
23、比如我这么分享哲学史,每次都是几千字,半个小时的冗长的絮叨,人也不帅,嗓音难听,没有趣图,没有视频,肯定是没几个人看。
24、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于英国,壮大在法国,最后在欧洲各处开花。伏尔泰的坐像在异国的土地上并不孤独,冬宫还有多位与他同时代的骄子,比如同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狄德罗的雕像;经济学家杜尔哥的画像,还有乌东雕刻的音乐家格鲁克(本文音乐的作曲家)、博物学家布封的雕像,就像《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那幅画里画得一样,人才济济。
25、伏尔泰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也因此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多次被逐出国门。他那非凡的智慧的和犀利的思想,向旧制度中一切落后丑恶的现象投出一颗颗炸弹,为新时代的到来播下一粒粒种子。他的笑声中有一种革命性,这笑声“远比卢梭的哭声破坏性更大”。
26、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10岁时,他被送入一所耶稣会学校(大路易中学),在那里他接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戏剧方面的人文教育。那时学校实行等级制度,达官贵人及贵族子弟住在舒适的单人间,身边还有仆人照顾;其他人则住在公共寝室。这种以身份和财富而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也体现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偏向有钱人家的孩子;从而在年轻的伏尔泰心中种下了最初认识到社会不公的种子。后来伏尔泰批评了他上过的这所学校,因为学校教给他的东西太少了:“我甚至不知道我所在的国家,我既不知道祖国的法律,也不知道祖国的需要;我对数学和哲学都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拉丁文和胡闹。”还在童年时,他就显露出超常的才能,酷爱读书,练习写诗,幻想日后当一名剧作诗人。在校时,他读了法国启蒙思想首倡者皮埃尔贝尔的全集,对他日后的反叛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
27、他抨击天赋观念,认为我们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觉,感觉是认识的界限,因此伏尔泰讨厌形而上学的思辨。
28、分享一段夏特莱夫人写给当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信,由此可见她的独立与才情自信。
29、当然,伏尔泰对儒家学说的研读和领悟,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他越是深入阅读和思考,也就越是了解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这个价值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
30、3 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31、两人正说着,犹太银行家进屋来享受他的“特权”了。他发现老实人在这里,便拔剑刺向他,结果老实人也拔剑反击,将犹太银行家刺死。几个人正在商量怎么办好时,宗教法庭大判官又进来享受他的“特权”。老实人把宗教法庭大判官也一起给杀了。古内宫正不知所措之时,老妇人建议三个人一起骑马出逃。
32、也没人能够像伏尔泰那样激情热昂和坚忍不拔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还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33、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学习和写作能力,10岁能做文写诗。
34、关于伏尔泰的影响,首先伏尔泰把这些先进的思想带给了普通的法国民众使得他们有了反抗的意识,很快伏尔泰的思想传遍了整个法国,这对法国大革命起了直接性的作用。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推翻法国的封建势力,为民众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就是伏尔泰的影响之一。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影响还遍及整个欧洲以及世界,世界上其他国家受压迫的人民在接受到伏尔泰的思想后也敢于鼓起勇气同封建统治作斗争。伏尔泰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内心而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这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5、随着年龄增长,伏尔泰也变得成熟起来。意识觉醒的每一天,都会感觉到一个新的太阳,例行其事——这就够了。“当每件事都被称重衡量,我觉得人生中的享乐远多于苦难。”
36、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
37、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8、第四次,里斯本地震发生后,庞格罗斯对当地居民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
39、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的,首先要看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皇帝的。在伏尔泰时期,中国正值清朝乾隆皇帝,他将乾隆皇帝视为一个开明的君主的同时,还将他视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给瑞典国王的一封信中说道,他经常给中国皇帝写信,但中国皇帝却从来不给他回信。他在阅读了乾隆皇帝所写的《盛京赋》后,说,在乾隆皇帝的诗里,仁慈和柔和随处可见,却又觉得奇怪,像乾隆这样的皇帝,日理万机,却还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实在令人景仰不已。他还赞美中国的皇帝从诗句中,都到处透露着谦虚,而这种品质,却是西方人所缺失的。
40、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41、比如在路易十四死后,法国当局为了节约开支要将宫廷里的一半的马卖出去,伏尔泰说了一句:
42、去世后,他的灵柩几经周折最终被安放在先贤祠,伏尔泰被亲切地称为“精神王子”。
43、我们暂且打住对他滞留埃米莉处的关注,再次回顾他从巴士底狱被释后乔居英国的情形。在英国,他有缘体验到何谓自由思考并抛却由奴隶般恐惧引起的心理障碍,完成了由依附于贵族的才子向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的转变。《英国书信集》是首个拥护政治、经济和思想之自由以及宗教宽容的宣言,伏尔泰为此奋斗终生。他愈益频繁地使用那言简意赅的措词:“摧毁丑恶!”(EcrasezL’infame!)毫不宽容的僧侣和专制统治必须被摧毁,正如当年罗马政治家加图坚信的,必须摧毁敌对势力迦太基一样:“必须消灭迦太基!”(Carthaginemessedelendam!)《哲学信札》包含这位法国启蒙伟人的核心纲领。他命中注定会在异国他乡漂泊大半辈子。1778年2月10日,这个被逐斥的人终于重返巴黎,人们向他欢呼雀跃,可惜三个月后,他不幸与世长辞。
44、可惜这幅肖像的作者已经无从得知,无论是这位无名的画家,还是名胜显赫的大雕塑家乌东,他们描绘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他们的双手传播的不止是艺术,也是伟大的思想。
45、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法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但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故有如此遭遇。
46、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是我不能强迫你应该怎样想,不能强迫你有像我一样的想法,而且还要尊重你选择与我不同的意见的权利。
4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最有名望的思想家,雨果说“说到伏尔泰,他标志着整个十八世纪。”
48、伏尔泰1694年11月21日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
49、从离开男爵府邸的那一刻开始,他便身不由己,被种种遭遇逼着不停地奔走,从德国到荷兰,从西欧到南美,再从南美回到西欧,往东一直到君士坦丁堡。
50、显而易见,伏尔泰描绘的这第一个孔子完全就是个中国的宗教首领。
51、两人逃过边界,又被当地土著人给抓了起来。土著人以为他们是耶稣会士,想把他们烤来吃。机智的卡坎波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跟他们解释了误会。土著人调查了真相之后便把他们放了。
52、重经验,重感觉,重常识,重人的基本权利,法国启蒙哲学被视为一种批判精神,矛头直指蒙昧主义,对象是宗教与皇权。
53、被释后他决意当宫廷诗人,贵族阶层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那部俄狄浦斯悲剧业已竣稿,法国国家剧院也接受该剧上演,且演出成功,好评如潮。这位穷困潦倒的作家不仅获得摄政王的认可,还得了一笔定期的赞助费。没隔多久,《俄狄浦斯》1718年出版,作者——巴黎戏剧界一颗新星——署上一个新的名字。该剧不是阿鲁埃而是“伏尔泰先生”的悲剧。他在名字上搞了个文字游戏,取名伏尔泰,删除了父亲的痕迹。
54、到达理想之国。他们觉得此地不宜久留,便决定去卡宴(法属圭亚那的首府)。然而,他们经历千难万险,却在无意间来到了厄尔多拉多。这里是传说中秘鲁的“黄金之国”,他们的祖先是印加人。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非常富有,随处可见用来装饰的黄金和宝石。当地人认为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石子和泥土,不解为何贪婪的西班牙人会为了这些东西而大肆屠杀。老实人接着向当地人询问他们的宗教情况。当地人虽然信仰上帝,但认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觉得多神论、祈祷、牧师、修道士、火刑,这些都无法理解。见识了黄金之国后,老实人觉得原来的一切并非都是完美的了。他们被送去国王宫殿会见国王,又得知,会见国王不需要繁文缛节,只需要拥抱国王并亲吻国王的两颊。国王非常睿智、友善、优雅,还给了他们优厚的款待。之后,有人带领他们又进一步参观了这个城市。他们发现,这里没有法院、议会、监狱等机构,只有科学宫,里面是各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仪器。
55、转瞬间,一个叱咤风云的马背英雄变成了道德与美的崇拜者,一位多愁善感的情郎,一位被文明所感化的野蛮人。他突然改弦易张,赦免张惕夫妇,正是伏尔泰反复考虑之后的理性选择。事实上,1754年末,当伏尔泰终于有时间集中精力创作这部悲剧之时,内心颇多困扰。和往常一样,伏尔泰希望剧本“投合公众趣味”,“挑动观者激情,扰乱人的内心,令人感到痛苦”。然而中国历史记载中,“鞑靼人赶尽杀绝”,如此残暴的行为恐怕“难以让任何人流泪”。伏尔泰承袭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戏剧动力的理论阐释,即悲剧的主角既不能是绝对的恶人,也不能是绝对的善人,而是具有弱点,免不了常人错误的人,这样才能唤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之情。绝对的恶人,至多令人心生厌恶,却无法唤起真正的悲剧情感。这一点上,中国戏曲美学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传统悲剧通常会设立善与恶的彻底对立,呈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报应说,用邪恶者终遭惩处和善良人沉冤昭雪的情节设置,宣扬一种简单化的二元善恶观,在普通观众心中唤起满足感和喜悦感。在人文主义滥觞的十八世纪,伏尔泰等启蒙哲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之复杂,意识到理性对情感控制的薄弱,也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并无正义的至高存在时刻监控着人类命运,随时惩恶扬善。故此,剧作家愈来愈热衷于表现个体内心深入各种力量的对抗和挣扎,强调人本身的善恶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