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2、“我们可以轮值,就是每天播报天气预报的值日生记录。”
3、 “春天花都开了,春分就是春天是粉色的吧。”
4、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二十四节气农谚语拓展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5、C 相邻两个时辰差1小时,方位角差15°。“正九出乙没庚方”指阴历正月、九月日出方位对应乙,图中显示卯对应的为正东方位,乙与卯差1小时即差15°,乙的方位角为正东偏南约15°。(24节气农业谚语)。
6、 “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
7、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芒。
8、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历经长时期的验证,成为我国唯一的一部历书,为人民的农事活动以及衣食住行做出巨大贡献。然则,时至今日,很多人,尤其在农村和土地打交道的年轻人,将这一农业法典丢掉了,或不够遵从了。我们重提二十四节气及有关谚语,是对这一非遗的敬畏和厚爱。
9、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0、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11、B 大寒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各地的影子朝向均向北。根据影子方向可知,景观图的左侧为南,右侧为北,故拍摄者面向西方。
12、白露在每年9月7日,或至9日。《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阴气渐重,露凝成白也”。因气温降低,晚间水汽接近草木物体,便白色的露水珠出现。天气一天一天地冷起来,陕北气温降至14—16度。白露期间庄稼“不出头”,或“不出”,都是还没有拔节抽穗,穗头还没露出来,就是没有收获粮食的预兆。
13、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4、B “夏至”时日影长度最小,为160分,甲处的日影长度为160+99分;乙处的日影长度为160+99*6分,为754分;丙处日影长度为1350-99分;丁处日影长度为1350-99*2分。
1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意思就是如果惊蛰前打雷,雨就会不停地下。
16、立春阳气转,雨水落无断;惊蛰雷打声打声,春分雨水干;
17、进入小暑,即要数伏了。数伏时期,天气炎热,土壤中的水份很快被蒸发。所以为了防止干旱,保持水份,锄地应及早动手。在极为炎热的天气里,土壤中的水份顺着土壤毛细管被蒸发,锄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不致水份蒸发掉,起到保墒作用,所以谚语强调锄地越早越好。
18、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19、这个谚语也是来源于老人。孩子们觉得这个谚语特别有趣,他们认为这个谚语最容易验证,如果白露之后,他们不再被蚊子咬包就是真的啦!几天之后,孩子们纷纷反馈,果真现在基本不会被蚊子咬啦,谚语是对的。但也有孩子提出质疑,不被蚊子咬是因为天气凉了我们穿长袖衣服了,但谚语里说的是因为蚊子喝了白露水才不咬人的。
20、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21、“立春”在阳历的2月4日或5日,阴历的腊月或正月,时序不能确定。不过,在腊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早,有“立春早,天气暖”一说,如到正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迟,如遇到倒春寒时,天气就更寒冷了,故有“立春晚,天气寒”一说。
22、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23、春种深,夏种浅。24节气农业生产谚语精选(2)厚盖谷子薄盖麻,不薄不厚把麦压。种田要抢先,收割要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