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韩愈最好的二十首诗)。
2、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的早春,此时的韩愈已经56岁了,任吏部侍郎。这个时候可能是韩愈最惬意的时候,他刚刚协助平息了一场叛乱,皇帝调他为吏部侍郎。而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是行业内的大师。
3、他是李贺,人称“诗鬼”。在人人都赞颂仙佛的年代,这个偏执的少年却独树一帜专写鬼魅!不仅如此,在他人生每一个关卡上,他都做了最“偏执”的决定。
4、孟郊,也建立了时代的标准。孟郊的诗,和韩愈的文章,并称“孟诗韩笔”。只是可惜,韩笔不仅是时代的标准,还会晋升为历史的标准,而孟诗则止步于时代的标准。今天提到唐朝诗人,孟郊是不能算进前五的。而提到唐朝文人,韩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5、韩愈的墓园入口是一城门式的巨大牌楼,穿牌楼进入两百米即到了韩愈墓园门口,门票二十元。司机说他不想去,就在门口等我。于是我独自买票入内。整个墓园依山势而建,形成三个平台,进山门后,所见是第一层,此处有几百平米的离地两米高的祭祀台,台上空无一物,仅在右角挂了一口钟,钟背铸着“韩文公祠”。然而钟的正面铸造的却是佛家语,将此两者结合在一起,韩文公若地下有知,定然会大感不乐意:他正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佞佛,而遭受了苦难,而今却被人不依不饶地将佛语铸造在了他祠堂里的钟上,我不确定这个铸造者是否是故意为之。
6、哪怕苏东坡说,唐朝只有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但是,即便韩愈不写《送李愿归盘谷序》,或者这篇文章失传了,韩愈还是韩愈。还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宗师。
7、从韩愈诗文看韩愈其人,可说的太多,对集中所选诗文,孙先生自己有一个期待:“力求做到选篇适当,注释详明,评骘得当。”(37页),这评骘关乎韩愈其人和诗文的创作风格,二者在《韩愈集》中有同等重要地位。就像韩愈其人,这里不能尽说孙先生所说,而孙先生对韩愈诗文创作风格的评骘也难尽说。
8、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819)11月8日卒于柳州。致死的原因,可能是脚气病,两年多前曾突发此病,胁有石大如石,昏绝不省人事三日,得郑洵美告杉木汤方,得气通块散,暂得不死。见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七引柳宗元佚文《救死三方》。此病很可能复发。加上他久居南方,气候既不适应,心情又一直不好,终至不起。
9、读孙昌武先生解读《韩愈集》,又见了说不尽的韩愈,说不尽的韩诗韩文,而孙先生的容貌也一次次地在脑海浮现。
10、 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11、韩愈撰《韩文公文抄》十六卷,明末乌程闵氏刻朱墨套印本,卷首
12、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序》引李翱语云:“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韩柳之逝久矣,今翱又被病,虑不能自述,有孤前言,赍恨无已,将子荐诚于刘君乎!”这大约是李翱在大和末至开成初所云,表达韩门对柳宗元地位的认识。
13、李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最恨我出生就是这般瘦小多病之身,无法上战场报效祖国。
1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15、吴乔认为,李、杜之后,在诗歌创作上能独成一家者,就属韩愈了。清叶夔在《原诗》中进一步认为:“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看来韩愈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性人物,他成为了宋诗的发端。
16、 唐代这个诗人写了一首春天的诗,看花赏景,美了千年
17、 底下几句是出于父子之情写的,前面讲了一大堆道理,后面落到父子之情的叮咛上。“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城南这个地方到秋天了,又开始下雨了,天气很凉,该加衣服了。
18、这首诗构思新颖,独具风采。 既写春雪的柔情,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欢愉,“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是写春雪的纷飞落入庭院,穿过树木,实际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释然,和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相对应,前后对比,更加突显。诗歌原文:
19、 在农村呆过的知道,早晨大雨来了,发现路面一大摊水,你觉得水挺多的,到下午一看,水没了。这就是“潢潦”,是无根之水,无源之水,通常是一会有一会无,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像这水一样,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官位,都是这样,哗地好像有,一会儿就没了,只有学问夺不走,就像孟子讲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求就有,不求就没有。自己要修心性,学问就是这个东西。“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人要是不懂历史,没有文化,智慧没有打开,就是一头牛一匹马,只不过穿着人的衣服而已。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前两天我招待一个来北京学习的同学,另外在北京的同学也来了,其中有个同学我不喜欢他,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他一直就是这么一个个性,他随时要通过大量地夸自己和显现自己来抢夺一个话题,现在还是这个特点。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像我这种身份在怎么怎么样。”我有时实在看不下去我就直接跟他说:“我不喜欢你。要不是同学来,我不会和你聚的。”他听了,像过去一样马上就特别生气。我以为,人一定不要“马牛而襟裾”,要有变化。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不学,人就不断地在沉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学的,比如你来听一堂课。你看有些人大老远地来了,尤其是你们其中有些人已经坚持一两年了,陆续学下来,在我们这个体系里面修身修心,去体会这个东西,也是精神上的一个放松。你非得晚上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还伤身子,所以孔子讲“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这是三种有害无益的快乐。
20、 有一本书《父子宰相家训》(张英张廷玉著),张廷玉和父亲张英,他俩都当过宰相,其中第一篇读书篇,此中道理很受用。读书篇里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经常会觉得,平常没事的时候,一会儿心情就不好了。然后就是一遇到点什么事情,就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老是这样。但真正读书的人,比如苏东坡、王阳明这些人,外面看曾经大红大紫,其实人生的苦难与遭遇比普通人多得多。我的《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精解》这本书,建议你们先读下册,上册有些古文,怕你们读不懂,下册里面很多典故我都是用大白话讲的,你们都能够听懂。先读读孔子,他一辈子到底遇到哪些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怎么能够在充满污浊的那么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他自己的命运又是那么悲苦,小时候死了爹,中年去流浪,老了儿子还死了,还有各种人追杀他,但是他能够活到七八十岁,成为万世师表,“不知老之将至”,快快乐乐,为什么?这本书就回答了为什么。所以读书要明理为上。韩愈这首诗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启发。
21、韩愈的诗,向来与孟郊并称,甚至有“韩孟诗派”的说法;韩愈的文,向来与柳宗元并称,人们说他们共倡古文,习道“韩柳”而有“古文运动”之说。韩诗无孟诗的苦涩,韩文无柳文的闲散。只因为韩愈的人生比孟郊、柳宗元都要幸运。孟郊46岁中进士时,那得意劲化成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可50岁才得溧阳县尉,郁郁寡欢,最终穷愁而死。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先贬永州司马,再贬柳州刺史,47岁死在柳州任上。韩愈有短暂的阳山、潮州之贬,贬后重获升迁,到底还是命运不同。
22、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描写了龙宫滩一泻千里波涛壮阔的场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诗人遇赦北上时写的,其中蕴含着一股喜悦,还有急于返乡思乡之情。正在外乡的你,或许有些失意的你,读了是否有同感?诗歌原文:
23、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24、人们说韩愈诗歌时,多好说他以文为诗和以奇崛为诗。这是韩愈诗法、诗味、诗风的两极,他为文讲究文从字顺,与孔子的“辞达”说一脉相承。既然如此,诗何奇崛之有?前面提到他的《落齿》诗是一例,又如他的《醉留东野》写道“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人踪”;《寄卢仝》的“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韩愈用白描手法叙事,难怪宋人沈括说他的诗是“押韵之文”。他在诗里吐露出了不能与李、杜相从的遗憾,还在给《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的诗中表白了要“远追甫白感至諴”。只是诗到他这儿,要出新也难。探寻的结果是清人赵翼说的,他从杜甫诗的奇险处辟山开道,自成一家。韩愈《上宰相书》说自己“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好奇,于是有了韩诗之奇,既与同时的元稹、白居易的诗之俗区分开来,也与自己诗的平易区分开来。如他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说在衡山雾尽而见群峰,韩愈写道“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清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以想象见山高却因云的飘拂而有飞动之感。孙先生说它“意象奇纵,不落凡响”(90页)。又如《岣嵝山》,孙先生说它用“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虎螭”形容岣嵝山上神禹碑的文字书写风格,是以奇辞述奇事,不同凡俗。还有上面提到的《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孙先生说它“全篇意新语奇,真正做到了‘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148页)。这本是韩愈对孟郊诗风的评价,孙先生用来评价韩愈的诗。诸如此类,总是一个“奇”字,或说“奇崛”。以文为诗的平易和追寻险峭的奇崛,二者都用诗之“赋”法出之,故在不同中有了相同点。其中的奇崛在中唐别开生面是人所共认,而他诗的平易本是中唐诗常见的现象,但引入了以文为诗的笔法,即使他诗的平易与同时人又有差异。
25、⒃、当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26、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27、世上有太多寻常路可走,安逸、舒适,可世上也有专属于你“不寻常之路”。
28、切忌读死书,要结合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道理。
29、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30、刘伟见教授,现任北京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管理学博士,曾任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欧洲高管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0集电视连续剧《王阳明传奇》学术总顾问。出版《论语抉微》等个人专著6部。
31、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32、依循丛书体例,主要由选诗与选文构成的《韩愈集》前有“导读”,说韩愈其人、弘扬儒学、倡古文运动推动文体革新以及“以文为诗”为诗歌别开生面。这些关于韩愈的最基本问题,每一点说起来都有特别的意义。韩愈身后,历代评价其人其文者甚多,唯以苏轼《韩文公庙碑》的评价最为经典。苏轼曾在《跋退之送李愿序》即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写的跋文中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欧阳修主持过苏轼的进士考,苏轼终生以师事之。但两人这话都说得有点大,崇此抑彼,见仁见智,终归是个人趣味,倒也无妨。苏轼这一赞誉,孙先生说“可谓达于极致”(226页)。但就韩愈的总体论,还是要归于《韩文公庙碑》里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没人想到韩愈能够如此,韩愈竟然就能如此。如他受命只身去镇州宣抚王廷凑兵乱时,宰相元稹认定他有去无回,上书说韩愈可惜;德宗皇帝担心他的安危,为他去而难返捏一把汗,派使者劝他慢行。韩愈凛然说“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竟驱马疾驰,以晓以利害,义正辞严的游说止乱而归,故得了“勇夺三军之帅”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