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2、(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3、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5、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6、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7、(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8、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名句翻译_治家格言《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名句翻译_治家格言_《治家格言》又称《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或《朱子家训》,是朱柏庐最著名的作品。全书仅500余字,采取对仗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且内容浅显,与日常生活极为切近,成为与《三字经》《千字文》等并列的蒙学读物。《治家格言》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勤俭节约,珍惜物力;要善择友而交,不与不善之类相交;要与道德水平高的人结亲,不贪图富贵;要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要遵纪守法,待人宽厚;如此等等,对于我们今天立身处世仍有指导价值。同时,《治家格言》中部分内容也表现出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岳麓书社20xx年出版的《朱子家训》。以下1-10条是选自《治家格言》的内容。
9、(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0、勤劳和俭朴,是经营家业的正确方法。不勤劳,收入就会减少。不俭朴,就会有许多不必要的花销。收入减少而花销过多,财物就会匮乏。财物一旦匮乏,就容易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愚笨的人会去做一些寡廉鲜耻的事以获取钱财,有小聪明的人则会走上冒险贪财的路。一个人一辈子的行为修养也就因此而丧失了,历代祖先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就从此堕落了,家业传承也不可能了。更何况一个家庭中,有妻子有儿女,做家长的如果不能为他们做出勤劳和俭朴的表率,反而使一家人相互攀比而变得贪婪懒惰,就不仅断绝了自己的生路,也断绝了妻子和儿女的生路了。
11、(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12、积德这件事,人们都以为要等到富贵之后,才有能力来做。富贵是积德换来的回报,如果一定要等到富贵之后再积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富贵呢?积德这件事,什么时候就可以做了呢?只有在并不富贵的时候,能够身体力行地做好事。这件事格外困难,所以功效也格外大。德性大概是人天性中所具备的,不必向外在去索求;积德这件事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不必等什么条件。
13、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4、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5、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6、 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尤为脍炙人口。
17、家里兴建房屋,操办婚丧嫁娶等仪式,宴请宾客安排酒席的花费,千万不能过分追求奢华。因为一时的兴致而花费过度,后来再去补亏空,或者去借贷,还又还不起,拖欠又会有损德行。最后要在衣服和食物上节俭。绮罗绸缎的华美,木过是让别人赞叹羡慕罢了,如果说保暖的功效,没有花纹的布衣和绸缎绮罗有什么区别呢?肥美的食物,不过是在口舌之间一时的满足罢了。如果说充饥,粗茶淡饭和肥美的食物有什么区别呢?人们都以为在自己的用度上俭朴简薄是不爱惜自己,却不知道这正是爱惜自己的养生之道啊1积德之事,人皆谓惟富贵,然后其力可为。抑知富贵者,积德之报,必待富贵而后积德,则富贵何日可得?积德之事,何日可为?惟于不富不贵之时,能力行善,此其事为尤难,其功为尤倍也,盖德亦是天性中所备,无事外求,积德亦随在可为,不必有待。
18、(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19、0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20、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1、有的时候,为了更好的防伪,还需要故意将微雕里面的个别字雕错。王羲之的《兰亭序》因为代表行书的最高成就而著名,它曾被印刷到了银票之上,上面还故意刻错了几个字,让造假者变得无所适从。被称为银票制作的最高峰——北京日升昌银两票,其内层的防伪技术,就是将明朝朱伯庐516字的《治家格言》印到了上面。
22、 朱柏庐早年在授课之余,潜心研究程、朱理学,认真阅读朱熹著作,特别是收录在《朱氏宗谱》中有关家训的文章。他仔细揣摩朱熹建家立业的根本思想,总结前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并联系自己的感受体会,编写出《治家格言》。因为是要求家人特别是儿童必须背诵的,为使其读来琅琅上口,所以采用了对仗和合辙押韵的形式。朱柏庐将这篇《治家格言》,恭恭敬敬地以颜体楷书抄写,挂在客厅墙上“中堂”的位置,用以勉励家人,另抄一幅挂在书房最显眼处,用以督促自己。
23、要做到勤劳,首先要有深谋远虑。应该早处理的事务,应该早置办的东西,一定要提前就想着处置。如果事到临头才去处置,一定会仓皇着急以至于手足无措,总是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和钱财。其次要晚点睡早点起。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晚上到半夜再睡觉,这样一天就好像多出了半天。如果睡得早起得晚,一天就只剩半天了。且不说奖励勤劳惩罚懒惰原本就是自然之理,就是在具体事情上的得失差距,也已经很明显了。最后要能够耐得住烦难受得了辛苦。如果酣不住烦难受不了辛苦,在一个地方没有做到周全谨慎,就会在一个地方上有损失浪费。事情需要亲自去做的,就一定要亲自去做;需要在一天中做完的,就一定要在一天中做完。人们都以为亲自去做劳苦的事是对自己的毁坏,却不知道这正是成就自己的方法。
24、朱柏庐虽非官宦仕人,但他以“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精神教育后代,同样不愧为一代名士(卜宪群)。
25、出自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家中和气顺达,虽然贫穷吃不饱饭,也能使人感到很快乐。钱财和需要要纳税的捐物品,应当尽早缴纳,即便钱袋中所剩的钱财不多,也会感到十分快乐。
26、(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7、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2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9、施恩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3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1、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32、(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33、(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34、二是:他们看到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规律。司马光告诉子孙,“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依靠他的地位和收入完全可以让你们过上奢华的生活,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一天失去了官位爵禄,你们又何去何从呢?
35、(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36、民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凡书香门第和官宦富商之家,都会人书写《治家格言》贴挂在厅堂之上或书房之中,讲究一些的家庭还会选用高级木料请艺人刻制成匾悬挂于厅堂之上,作为家教训文、家规准则和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教材范本。
37、(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38、 在徽州古村落,如西递、宏村等,大多影壁上都悬挂有巨幅《治家格言》,使来到这里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39、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治家格言警句大全治家格言有哪些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40、(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41、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
42、(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43、(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44、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阐释其意。
45、乾隆三十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满族人德保将之译成满文,以教八旗子弟。他高度评价了此格言,称之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
46、《治家格言》问世以后,得到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赞许,大家争相传抄,个别亲友还荣幸地获其手书赠送,视其为可以流传百世的无价之宝。
47、朱柏庐去世以后,各地相继将此文刻梓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选入此篇,善书者写成字帖,使之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48、 朱柏庐(1627年—1698年),本名用纯,字致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是朱熹的第十三世孙。
49、0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业难成。
50、陈榕门在《养正遗规》中也说“其言质,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说它浅显易懂,极易推广开来。
51、(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52、(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53、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54、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5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56、结语:《治家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57、朱柏庐出身江苏昆山世家望族,为诗书簪缨之家,祖上多有达官文士,人称“玉峰朱氏”。其父名集璜,字以发,明崇祯二年入复社,因学识渊博,受到时人所重,教授弟子数百人,闻名乡里。朱柏庐天资聪颖,17岁考中秀才,人生的画卷正要徐徐打开时,没想到碰上了明清易代这样激烈悲壮的历史大事件。清军入关后,江南的士大夫誓死不降,拼死抵御,朱柏庐的父亲亦是其中一员,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集璜守昆城抵御清军,在城池攻陷之后,朱集璜在在衣带间写下绝命词,“可质祖宗,可对天地,生无自欺,死复何愧!”城门被攻破之后,朱集璜投河而死,以身殉国。其门人孙道民等皆追随集璜不屈而死者五十余人。在父亲殉国后,年仅弱冠的朱柏庐本想追随父亲而去,但母老弟幼,一家人无以为生,他是唯一的壮年男丁,必须赡养老母幼弟。为此,他只好忍辱偷生,以教书糊口。但是为了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他一生数次拒绝朝廷征召,坚决不出仕清廷,仅以教授儒学为生。为了砥砺自己不忘父亲的殉国死节,他为自己取号“柏庐”,此号取自晋朝士人王裒。据《晋书•王裒传》载王裒之父因言被司马昭所杀,裒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朱柏庐以柏庐之号表达出对亡父的追思,更寄寓了不事新朝的遗民之志。
58、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