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2、对文字描述的事物没有好奇感,自然就会失去语言建构的机会,也就无法细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不能解除经验与习惯的束缚,无法把自己带入新的对象世界和共鸣空间。永葆童心,永葆青春,不但是学生语言建构的状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状态。没有好奇就无法展开有效阅读;没有好奇就无兴趣将自己的见闻思绪传达给别人。(黔驴技穷的寓意和道理)。
3、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开头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文章结尾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孩子们在打闹、嬉戏。”
4、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5、(评点:看似波澜不惊的师生对话,却体现着教者高超的课堂信息处理艺术。主要体现在:表扬有内容,不空洞,如“你读出了语气的轻重、长短。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批评有温度,不严厉,如“最好能合上资料,不要看参考译文”;指导有方法,易操作,如“注释以默读为主,课文以朗读为主”;追问有力,善启发,如“你从哪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蹄’也是本领啊”;校补及时,能提升,如“是从侧面来说的。虎,觉得它没有特殊本领,只会叫和踢”。在极短的时间内,教者迅速对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加工、整合,以形成新的信息,让人惊叹。)
6、师:对。你看,大家这么一交流,寓言的特点就出来了,它往往是要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而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动物,几乎没有人。
7、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8、当下问题与设喻表达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取向与应对方法(黔驴技穷的寓意和道理)。
9、读书。读书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黄老师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课堂上有自己默读、出声读、教师泛读、教师教读、学生齐读、学生浏览性阅读等等。学生读得充分。
10、师:你从哪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蹄”也是本领啊。
11、文言句读。在读书时,黄老师一再强调要读准句读,在读的过程中要理解文意,还要揣摩字里行间的内涵。
12、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当阅读遇见寓言,会发生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事呢?本期三年级悦读者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寓言世界,体会小“口袋”里的大道理。
13、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14、香菱找黛玉问诗的时候,经过那棵挂着红果子的枸杞树,进的就是张爷爷那间窗子上爬满了牵牛花的东屋。那时候屋里没有张爷爷。只见黛玉,正擦拭那个有裂纹的小瓷瓶。
15、该成语形容反面人物的本领低劣,无法摆脱困难处境;该成语在句中通常用作谓语,也可以用作定语使用。
16、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题目的意思,怎么翻译?
17、学生接二连三从老虎的角度认识驴的形象,教者不免有些着急,不断提醒“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板滞。正侧面描写,在认知驴的形象时完全可以殊途同归。一味地强调正面描写,反而会狭隘学生的认知。
18、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19、说寓言类文本,而不说寓言文本,主要是鉴于寓言与fable,寓言和寓言故事,以及与含寓言色彩的神话故事之间的区别。“寓言类”可以将上述的文体全部囊括。
20、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21、 做事情要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否则到了黔驴技穷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22、“非读书,不明理。”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知晓道理。有趣的寓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哲理,给予我们面对逆境的力量,相信心有智慧,就会无惧困难!
23、师:驴子到了那边没用处,放在山下。这是写什么?写驴子的处境吧?接下去呢?
2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5、师:本来这活是黄老师干的,你都帮黄老师干了,而且干得还很好。
26、生:老虎知道自己比驴强大,但不知道驴什么本领,后来识破了。
27、如果把核心素养比作发电机的功能,那么前素养就是维持发电机正常运转燃料。
28、质疑,能使揭示一些通行说法隐含的错误,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9、投稿邮箱:shengchengyuwen@qq.com
30、师:“蹄”本来是名词,这里是用蹄踢,用作动词了。其他句子有没有写驴的?还有“无异能”,还有最后一句,写老虎吃驴,也是间接写驴。
31、在这个环节学生研讨了寓言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寓言具有形象性、故事性、哲理性这样几个基本特征。这就教给了学生认知寓言的基本规律。
32、成语:“井底之蛙”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道理: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33、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
34、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25;今若是焉悲夫!
35、师:回过头来看一看课文的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呢?老师有个疑问,老虎的故事比驴子写得生动,那为什么叫《黔之驴》而不叫《黔之虎》呢?为什么写老虎的笔墨要这么多?我喜欢让没发言的同学发言。
36、师:“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什么叫“船载”?
37、师:贵州老虎的智慧,我们叫“黔虎之智”,它的智慧在哪?“黔虎识驴”,说不定再过几代它们就是成语了。
38、保护发掘“语文前素养”,则能避免语文教育改革再次受挫,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探索“语文前素养”问题,会使长期困扰我们的语文教学难题变得清晰明了。当前的教育生态,还不利于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去保护发掘学生的“语文前素养”,但我们起码应该让广大家长老师知道“语文前素养”的重要。“语文前素养”和当前教育生态已成为一对矛盾,这恰好看出保护发掘“语文前素养”,具有教育改革的宏观意义,一旦在中国课堂落实了“语文前素养”,那将是语文教育改革不可估量的进步。
39、所谓“本色”,就是“将课堂活动的根深深扎进文本的土壤之中”。《黔之驴》寥寥数百字,教者设计的所有课堂活动,无不是立足文本继而深入文本。读寓言,感知文本;说故事,理解文本;析形象,提炼文本;学成语,活用文本;明道理,回扣文本。可见,不管文本语言文字是简是繁,我们都应该引领学生“穿行在文本语言文字之中”。
40、由感触而生疑。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时我们甚至觉得这是海子的告别人间的吟唱:“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是从明天开始呢?为什么明天才算一个幸福的人呢?这似乎在暗示自己将走出现实的不幸福。为什么要给每一位朋友写信呢?难道以前不曾联系过吗?难道他的旅行真的就是字面里的旅行,没有隐喻和象征? 为什么见到大海才能见到春暖花开?难道陆上的身边没有花草,只有大海才有?难道大海不是他旅行的终点?难道再往前迈不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什么到了绝境才会获得春暖花开,这难道不是在寻找一种彻底的放逐和解脱吗?这么多质疑事实上把鉴赏推到了新的高度。
41、第善于直谏的晏子没能直谏,说明事实和理由来提醒齐景公,而是绕了这么大的弯子,他的忠诚和智慧都打了折扣。
42、此外,精要是对论据在量上的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材料是越多越好,在论点形成之后并开始写作时,就要反过来以论点的需要为标准选择材料,材料是越精越好。以质取胜,精要的材料可以以一当十。
43、师:是从侧面来说的。虎,觉得它没有特殊本领,只会叫和踢。
44、成语:“画蛇添足”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道理: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45、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这样看来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似乎题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实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是他的写作动机。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黔之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黔之虎”了。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这已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46、师:你也心满意足地坐下去了。心理层次讲得很生动,很细腻。
47、寓言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如何择定?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实录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围绕寓言的类性特征进行。
48、师:那么,就驴的角度看,我们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几个成语?
49、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黔”怎么读?
50、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
51、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52、生:我认为文章最后是老虎吃了驴。引出一个成语叫“黔驴技穷”,它告诉我们人要有一身本领,不然就会像驴子那样被老虎吃掉。
53、师: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寓言,解读了三个故事,懂得了6个成语,还懂得了很多道理。下课。
54、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55、《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一樽还酹江月”,依次可想象成如下三幅画面:近景中苏东坡神情慨叹手端金樽,将满盛的美酒款款洒向水中的月亮;中景中苏东坡立在开阔的江边,似乎手持酒杯,好像望着水中的月亮;远景中宁静而温柔的长江像一根宽宽的带子,蜿蜒伸向远方,岸边隐隐约约立有一人,天空高高悬挂着小小的月亮。这是由强调人逐渐到强调自然的过程,能反映苏东坡由伤感到超脱态度的转化。于是为全诗完成了“激越—伤感—超脱”的抒情结构。
56、[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57、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58、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校文科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教育家指导专家,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指导专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研修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培专家,国家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组专家,国家语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专家;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59、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60、第晏子这么做,冒了巨大的风险,付出了惨痛代价。假如齐景公会认为受了戏弄,就会严惩他。假如齐景公认为代价大,同样会惩罚他。
61、评析:相较于偏情节梳理的整体感知,教者似乎放低了要求:仅了解了一下寓言中的主角,故事发生地点,更多的心力被放到了读上: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但是,这种感性的低要求,反而更能整体、具象地把握内容,因为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实现了生命的移形、移情——男生对文本最后一句读出了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还有比这更高水平的整体感知吗?在读中检测学生的整体感知力,让教学变得更为亲切、平易,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教者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