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2、这是因为我们人的感觉神经跟我们的皮肤一样,当你磨擦日久,俗话说长了个茧子,文言说是起了趼了。你的手足起一个研的时候,当你脚掌上有一个趼,用剪子剪用刀削都不痛了。它麻木了,它没有感觉了,它磨擦日久,就失去了那一份锐敏的感觉了。就如李后主这首词,本是一首好词,可是大家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就不再有这样锐敏的感受了。所以,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讲到李后主这首词头两句,就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奇语劈空而下,是这么突兀地劈天盖地而来。
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5、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李煜《乌夜啼》(李煜词集虞美人)。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8、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10、 《虞美人》的词牌名自带亲切感,记忆中它是伴随着邓丽君的《几多愁》,幽幽地走进我心田。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字字句句皆是流不尽的愁。忆往昔,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应犹在;看今朝,朱颜已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岁月无声,空悲切,小楼东风使君愁;蓦然回首,凭栏处,唯有诗词照孤心。
11、“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12、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铲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李煜《南唐二主词》
1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唐朝李煜诗词全集名句名言唐朝李煜诗词全集名句名言集锦
14、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15、《虞美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16、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17、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栏杆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李煜《南唐二主词》
18、 作者以其奔放之笔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忧愁愤恨,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19、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0、 今日,把两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慢慢地读,读一词吟一句,流一行清泪。“风回小院庭芜绿”,“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江南烟雨中的淡然回眸;“烛明香暗画楼深”,“小楼昨夜又东风”,那是北国风雪中的清浅风骨;“雕栏玉砌应犹在”,“凭阑半日独无言”,无言中是他提笔赋诗的孤傲身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望天而叹的落寞轮廓,随着词句中定格在人们心中。
21、(2018年全国III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2、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2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4、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25、清代尤侗《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26、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27、(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28、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
29、 李煜对着此情此景,做下一首《虞美人》,不消一盏茶的功夫,这首词立即就到了宋太宗的手上。
30、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楚汉相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围困于垓下,他的宠姬在最后一舞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用词为题,可见李煜当时的心境,是多么的悲惨和凄凉。他在一生在情爱上顺风顺水,娇妻美妾都得偿所愿;但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又可谓跌宕起伏,是人生的失败者。
31、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32、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3、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他提倡“诗的平民化”。
34、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35、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3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偶 押韵 夸张
37、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38、意竭于言则有尽,情深于词则无尽。“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老是那么“不足”,岂有尽欤?情深故也。人曰李后主是大天才,此无征不信,似是而非之说也。
39、 李煜在这种僵持中,无奈地端起碗,一饮而尽,仿佛喝的不是苦药,而是甘露,是蜜水,是曾经喝过的玉液琼浆。
40、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后,“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41、 这一首《虞美人》也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他的生命终于画上了句点,他的辞章却因为最后苦难岁月的磨砺,而打磨出了异样的光彩,璀璨绚烂、照耀后世。
42、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43、春花秋月比喻人生的美好,暗示自己过去幸福的生活,往事知多少的意思是,过去发生了许多快乐的事情;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44、 国土更姓,山河变色,雕栏玉砌的宫室早已经成了赵家的园囿。“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此番感慨,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人生短暂,变化无常,一切逝去的美好,无从追忆、更无法追回,只剩下长逝不返的深切哀痛。
45、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后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46、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47、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48、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49、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往事的不可追忆,来嗟叹春花秋月无法了结的惆怅。为什么人人喜爱的春花秋月,在李煜的笔下变得想要她们早一点终结呢?是因为春花与秋月越是美好,便越是映衬了他眼下异国被囚、长歌当哭这种生活的不堪。
50、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51、清代谭献《词辨》卷二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52、“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扩展资料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53、宋代陈郁《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54、 李煜倾尽心力写完了《虞美人》,也算是告别了他心中的虞姬,告别了他曾经的各种美好生活,用诗词来书写了自己的另一种传奇。
55、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