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4、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6、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liùyāolìngtiānzhongjié(sòngsūshì)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7、——《渔父》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8、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9、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10、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11、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2、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小重山・端午)
13、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4、(《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15、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端午当天,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16、zòngyèxiāngpiāoshílǐ,duìjiǔxiézūnzǔ,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lóngzhōuzhēngdù,zhùwēinàhǎn,píngdiàojìjiāngsòngjūnfù.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17、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五日(选一)陈子龙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1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出处:陆游《乙卯重五诗》
19、(《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20、(《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1、宋代诗人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中,则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
22、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2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24、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25、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26、关于端午节第一个就会想到肯定是爱国诗人屈原,而古代在端午诗歌也会缅怀屈原。
27、竞渡:赛龙舟。讵(jù):岂,表示反问。殒(yǔn):死亡。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
28、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29、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30、一一李隆基《端午》释义: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31、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3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4、少司命是主管人间子嗣的神,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神,因为是主管儿童的,所以称作“少司命”。这首诗和《九歌·大司命》都是一方面用人物自白、倾吐内心的方式展示其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用对方眼中所见来刻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