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单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2、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3、要实事求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4、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外界人来打扰的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 7)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7、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8、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关于坚持的文言文句子)。
9、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10、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11、本文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大家: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12、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13、《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4、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15、 1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16、《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17、《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弱柳贞松一地栽,不因霜霰自难媒。书生只是平时物,
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21、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22、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23、(名师密卷)2018中考阅读语文试卷(附有答题卷)